上海龙凤1314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时间:2024-04-24 10:39:56 毅霖 余光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通用5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1

  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上海龙凤1314  2、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品味其意境之美。

  3、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教学方法

  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上海龙凤1314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海龙凤1314  一、导入: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上海龙凤1314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邮票母亲亲情长大后船票新娘爱情

  后来呵坟墓母亲亲情而现在海峡大陆乡土情、爱国之情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曾经说:母亲是大陆,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余光中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三、感知课文内容。

  1、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

上海龙凤1314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

上海龙凤1314  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淡淡土腥气

  触觉:冷雨潮湿

  味觉:舔舔吧那冷雨

  第5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上海龙凤1314  第6节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听觉第7节黑键灰键“拂弄、奏

上海龙凤1314  第9节羯鼓电琵琶“刷、鞭、打”等

  第10节雨是一种音乐。单调而耐听、回忆、潮潮润润

  3、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喜爱的是哪里的雨?

  地域感:美国→台湾→大陆(横向)形象密集

上海龙凤1314  听雨(主线)历史感:太初有字→亡宋之痛→公寓时代(纵向)述写瑰丽

  现实感:中年后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文明的破坏情切意浓

  对永恒的理想追求

  作者喜爱的是:古大陆瓦上的雨。

  4、体会本文的意境之美

  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对雨的感情的思绪之网撒得很开,总体上是由远到近,由物及人。时间上从远古时期、太初有字写到亡宋之痛写到今天的公寓;空间上从远隔万水千山的海外写到大陆写到宝岛;人生体验上从少年的“红烛昏沉”写到中年的洞明人生写到沧桑过后晚年的白头体悟。内容上写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盼望故乡那“六角形的白雨(雪)(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永恒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开。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抒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上海龙凤1314  5、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上海龙凤1314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或者传达了作者的乡愁、故国之思、古典文化情思以及对古典诗意生活的向往

  6、作者为什么在雨前要加“冷”字?

  “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冷”有两层含义:

上海龙凤1314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上海龙凤1314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冷。

  四、雨连着台湾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和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与海峡两岸“参(shen)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用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由此来找一下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说明理由。

  1、句式上长短配合,短句参差跳跃,产生了珠落玉盘的效果,长句一气呵成,仿佛如歌的行板。

  2、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五官感觉是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

上海龙凤1314  3、诗化的语言。

上海龙凤1314  4、修辞。匀称的对偶、生动的比喻、整齐的排比,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

上海龙凤1314  五、你觉得那冷雨里有

  第1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故乡母亲的孺慕;

上海龙凤1314  第2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美丽中文的热爱;

上海龙凤1314  第3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古中国历史的遐想;

  第4段:那冷雨里有余光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上海龙凤1314  名家点评:雨是古今作家反复歌咏的对象,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创造的“冷雨”的意象是经过独有的审美感受创造出来的。余光中笔下的雨,如“鬼雨”、“冷雨”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是作家独具慧眼的发现。《听听那冷雨》借“冷雨”这个意象,把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抒发了身在海岛、异城的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无尽的乡愁

  这篇散文运用通感、比喻、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蒙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2

  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1、研习课文,体味本文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上海龙凤1314  2、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鉴赏其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上海龙凤1314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涵泳美读,品评赏鉴作品。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评点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上海龙凤1314  一、导入新课

  板书一“雨”字,请同学们自由联想,用三言两语简述之。

  二、介绍作者

  他生在大陆长在中国台湾,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中国台湾,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个散文家、评论家,他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大家一定不会忘了那篇情思绵绵的《乡愁》。

  余光中曾经说过,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中,必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化,字字玑珠,绝无冷场。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从情感和语言两个角度来感悟本文蕴涵情致。

上海龙凤1314  三、研习课文,把握情感。

  分组讨论: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的喜好如何?

  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突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上海龙凤1314  3、怎样理解冷雨的“冷”,描写冷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上海龙凤1314  (汪: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上海龙凤1314  淋淋雨意----听雨-----绵绵乡愁

  (冷雨)(热肠)

  四、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师:一篇美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聚宝盆,古人有语,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问:这种感情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呢?

上海龙凤1314  余光中说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词汇;他的语言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

  1.有评论家说,《听听那冷雨》只要轻轻吟诵一遍,就会感到有一支军乐队正弹拨乐器跟随方阵伴奏演进。找一找,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或你所欣赏的语段。然后将你欣赏的语段,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赏析过程:

  音乐美:

  (1)叠词(音律美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多的是平声营造氛围氛围越细腻越是想念越感伤)

上海龙凤1314  (2)句式:长句短句倒装句(参差之美感情浓烈用文字来一气呵成来抒胸中之情)

  (3)修辞: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

  比如叠词,除了这个,全文还有多少?找出来,挑你所喜欢的说说。读一读闭上眼睛体会一下。比如句式,为什么选用这样的句式?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对比朗读)

  余光中曾说:中文标点不可拘泥于文法,而应依照文气

  (相机点拨):除了音乐美,还有绘画美?

  优秀的作家也是丹青妙手,如果你们依照本篇散文画一幅画,会画出什么样的画来?(水墨画)什么色调?(冷)为什么?

上海龙凤1314  选用了冷的意象和词语,营造了冷的氛围,融情感于其中。

  意蕴美:化用诗句,不留痕迹,营造古典的意境。

  归纳:

  我们从这些角度进行了欣赏

  语言美:

  音乐美

  画面美

  意蕴美

  师:语不惊人死不休。

上海龙凤1314  文章的语言的确很美,真是如诗如画如歌,我还是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他的语言为什么能够如此美丽?

  情感美

  哪些感情?

  爱祖国爱中华爱传统文化民族情结怀旧之情

  这样的情跟景结合就带来了意境美

  情感美了,境界自然就高了,正所谓境随意高

上海龙凤1314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学艺术以情感人

  五、总结全文

  主题意蕴

上海龙凤1314  通过对中国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结束语:

上海龙凤1314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的伤痛。幸好那时我已经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

  一湾浅浅的海峡成了中华民族心头最深重的国殇。

  品读美文,可以悦心志怡性情,满口余香

上海龙凤1314  好的文章,多读多品,才能品得深!

上海龙凤1314  六、迁移巩固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上海龙凤1314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上海龙凤1314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上海龙凤1314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上海龙凤1314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上海龙凤1314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上海龙凤131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上海龙凤131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上海龙凤1314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上海龙凤1314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海龙凤1314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

上海龙凤1314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化用: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上海龙凤1314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上海龙凤1314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声声慢(宋)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海龙凤1314  (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之后,就一直在、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上海龙凤1314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上海龙凤1314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

  (三)夯实基础,检查字词

  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

上海龙凤1314  揪(揪住)锹(铁锹)啾(啁啾)愀(愀然)

  (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

上海龙凤1314  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却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这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上海龙凤1314  那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六)内容解析

上海龙凤1314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叠词叠句),抓住最后两句话,提问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联系学生想家心理思考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明确: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绪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个字,跳到了哪里?()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其实我们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那冷雨吧。读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讲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场多情的雨。

  4、我们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给了作者同样的感觉呢?于是作者又写了美国。让学生迅速阅读第四段找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处写了美国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反衬出“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这里作者有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写了雨的视觉和嗅觉,那么下面的部分将主要写到“听雨”。(找学生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上海龙凤1314  (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2)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

上海龙凤1314  明确:不同。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上海龙凤1314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上海龙凤1314  (4)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6、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明确: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七)内容小结,重申主题

上海龙凤1314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4

  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淡淡的乡愁。

  2、体会文中的雨情、雨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教学重点:

  体会意境,鉴赏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表达技巧,学会表达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学习方式:

  活动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海龙凤1314  从音乐《雨声》导入。学生寻找古诗词中的写雨的诗句,品味意境。如此优美的意境我们用散文的语言可以表达吗?

上海龙凤1314  二、课文分析: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上海龙凤1314  2、品读嗅雨、观雨、听雨的相关文字,体会意境、情思。

  三、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凝练华丽,文字典雅而富于弹性,巧妙地熔古典语汇与白话于一炉,善于通过汉语的象形和音韵特征来渲染情感,把握徐疾交错的节奏。

  四、借鉴运用:

  1、借鉴表达:作者在本文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渲染和强化对大陆故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念之情。首先,作者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穿插运用。其次,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对照、联想、烘托等表现手法。

上海龙凤1314  (顺及:余光中散文的特点)

  2、体验运用:听相关雨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口头表达。

  五、布置作业:

上海龙凤1314  1、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上海龙凤1314  2、找出文章中写雨的诗句,注意积累。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5

  一、布置预习

上海龙凤1314  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

上海龙凤1314  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

上海龙凤1314  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

  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

  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

  过渡:文中写“听雨”的段落在哪里?

  感受:教师配乐范读部分段落,学生配乐朗读

  串讲:共同分析这几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本来分析。(具体略)

  六、阅读拓展

  拓展:展示古典诗文中运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

上海龙凤1314  展示表达思乡愁绪的常见意象

  七、作业

  朗诵感受。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相关文章: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11-10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12-09

评价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11-18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10-24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07-18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07-22

余光中散文欣赏:听听那冷雨06-07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欣赏06-07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10-23

《听听那冷雨》全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