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早发白帝城古诗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乾元二年(759年)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了一些优秀的早发白帝城古诗相关内容,仅供浏览。

早发白帝城古诗1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首诗的3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还huán ”)及新词。

  能力目标:

  1. 能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上海龙凤1314  思想: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感受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会诗情画意。

  重点

上海龙凤1314  能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感受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投影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具 体 内 容

  复 备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上海龙凤1314  三、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你能背一背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板书课题《早发白帝城》

  1.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预习,下面我们以起来读一读生字和词语.

  2.出示生字卡片查字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

  zhāo huán chóng

  朝辞 一日还 万重山 江陵 猿声

  你知道这些字词的意思吗?

上海龙凤1314  3.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上海龙凤1314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上海龙凤1314  1.为什么早晨离开白帝城会是在彩云间?

  2.一天就能回到千里以外的江陵?

  这些问题说的是哪句诗?(结合收集材料学习)

  了解诗句的意思:

上海龙凤1314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上海龙凤1314  2.你知道“白帝城”和“江陵”的地理位置吗?

  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峻,高耸入云。诗人在霞光出现的时候,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离开

  四、总结全文,发散拓展。

  五、学习生字。

  六、作业。

  白帝城。仅用一天的时间就会到千里以外的江陵,表现出白帝城之高,船行速之快,行期之短,也表现出他喜悦的心情。

上海龙凤1314  3.朗读这两句。

  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海龙凤1314  5.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你有何感受?

  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体会诗的意境。

  6.朗读这两句。

  1.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说你从诗中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

  2.从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比较“陵”与“猿”这组字的区别。

  背诵、默写古诗,收集李白诗句。

  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李白

上海龙凤1314  朝辞白帝彩云间,

上海龙凤1314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上海龙凤1314  两岸猿声啼不住,

上海龙凤1314  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业

  实践

  作业

  背诵古诗

早发白帝城古诗2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上海龙凤1314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的意思

上海龙凤1314  清晨告别白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早发白帝城》的诗意

上海龙凤1314  《早发白帝城》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

  早发白帝城的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早发白帝城古诗3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上海龙凤1314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上海龙凤1314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