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佳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3-05-31 16:02:40 古籍 我要投稿

佳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篇

佳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赋得北方有佳人

  唐代:徐惠

  原文:

  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

  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

上海龙凤1314  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译文:

  (1)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

上海龙凤1314  她向来有独来独往的名声,自认有倾国倾城的容貌。

  (2)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修长的眉毛宛如柳叶,艳丽的面容好似盛开的桃花。

上海龙凤1314  (3)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金钏随着手腕的摇动发出响动,腰间的玉环因为舞步转换而发出鸣声。

  (4)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

上海龙凤1314  彩色的腰带与纤细的腰肢相得益彰,红色的衣衫衬着华丽的织成更加鲜艳。

  (5)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上海龙凤1314  料想到(观舞者)的知遇之恩有多么重要,更觉得自己舞动的腰肢分外轻盈。

  注释:

  (1)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

上海龙凤1314  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诗题,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号:宣称,宣扬。倾城: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上海龙凤1314  (2)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柳叶:柳树的叶子。多用以形容女子细长之眉。

上海龙凤1314  腕(wàn)摇金钏(chuàn)响,步转玉环鸣。

  金钏:舞女手臂上的配饰。

上海龙凤1314  (3)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

上海龙凤1314  宝袜:即腰彩。古代女子束于腰间的彩带。织成:名贵的丝织品。

上海龙凤1314  (4)悬知一顾重(zhòng),别觉舞腰轻。

  一顾:《战国策·燕策二》有经伯乐一顾而马价十倍之说。后以“一顾”喻受人引举称扬或提携知遇。

  赏析:

上海龙凤1314  从题目中的“赋得”二字可以看出,《赋得北方有佳人》是一首命题诗歌,诗题来自汉武帝时期李延年的名作:“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上海龙凤1314  既为限题拟古诗作,诗人创作就要受原诗题材内容和形式的限制。而徐惠的这首五言古诗,既保留了原诗那位佳人身上美丽且独立的特点,又有所创新。她另辟蹊径,使用铺陈手法,多角度描摹人物,使得笔下这位“佳人”形象鲜活,极富动感。

上海龙凤1314  首句“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脱胎于李延年的“绝世而独立”,但作者的笔墨并没有放在"绝世",而是放在了“独立”上,虽然仍未脱六朝宫体浮艳诗风,但这“独立”二字,却体现出女主人公精神上的高洁,将一位极富才情看,舞姿翩然的佳人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形象表现出来,使得全篇境界大转。

上海龙凤1314  接下去的三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极尽笔墨描写了佳人的容颜、服饰、腰身和舞姿之美。这位佳人,眉如柳叶,面如桃花,腕有金钏摇响,脚上玉环转鸣。她身着红色纱衫,配有艳丽华美的腰巾,舞姿轻盈,步态妩媚,真真一唐人玉女笑容可掬的彩塑像,全无汉家风仪。

  更加难得的是,《赋得北方有佳人》不但全方位,多角度,有声有色的.描写了佳人的气质,外貌和仪态,还在末尾一句写出了她的心理活动。“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因为君王的看重而觉得舞动的腰身更加轻盈,显然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是在表达自己对君王知遇之恩的感激。虽然是在写其他女子,但又何尝不是作为妃嫔的徐惠本人性格和境遇的写照?故而,这首《赋得北方有佳人》,文面上是述李夫人独立倾城之美,实则也有顾影自怜之意,全可作作者的自画像来读。

  对比徐惠这首《赋得北方有佳人》和李延年的原诗,虽同写北方之佳人,但李诗篇幅短,通过描写观者被佳人“一顾”,“二顾”后的反应来衬托佳人容貌舞姿之美,简洁朴素、接近口语;徐诗则篇幅稍长,华美流畅,注重藻饰;李诗侧面描写含蓄,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徐诗正面描写铺陈扬厉,细腻真实,形象性更强。明朝文学评论家钟惺虽然认为“脸上生”三字“落恶道矣”,却又认为“‘眉间发’尚雅,‘摇’字、‘转’字妙在有风度,‘宜’字,‘艳’字则有衿惜意矣”。可见徐惠此诗虽带有六朝诗雕琢藻饰,浮艳绮丽的痕迹,却已有所雅正,正如清朝人陆昶所评论的那样:“其词风度端雅,善自矜惜,不失为宫妃体制。”

佳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原文:

  佳人

  唐代: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上海龙凤1314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上海龙凤1314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上海龙凤1314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上海龙凤1314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上海龙凤1314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上海龙凤1314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上海龙凤1314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译文:

上海龙凤1314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人,隐居在空旷的山谷中。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她说自己是高门府第的女子,飘零沦落到与草木相依。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上海龙凤1314  过去关中一带遭遇战乱,家里的兄弟全被乱军杀戮。

上海龙凤1314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上海龙凤1314  官居高位又有什么用?自己兄弟的尸骨都无法收埋。

上海龙凤1314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世俗人情都厌恶衰败的人家,万事就像随风而转的烛火。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上海龙凤1314  丈夫是个轻薄子弟,抛弃了我又娶了个美丽如玉的新人。

上海龙凤1314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合欢花尚且知道朝开夜合,鸳鸯鸟成双成对从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丈夫只看见新人欢笑,哪里听得到旧人哭泣?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浑浊了。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上海龙凤1314  让侍女典卖珠宝维持生计,牵把青萝修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摘下来的花不愿插在头上,喜欢采折满把的柏枝。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上海龙凤1314  天气寒冷,衣衫显得分外单薄,黄昏时分,独自倚在修长的竹子上。

  注释: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佳人:貌美的女子。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

上海龙凤1314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上海龙凤1314  零落:飘零沦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lù)。

上海龙凤1314  丧乱: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上海龙凤1314  官高:指娘家官阶高。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上海龙凤1314  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上海龙凤1314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夫婿:丈夫。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合昏尚知时,鸳(yuān)鸯(yāng)不独宿。

上海龙凤1314  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

上海龙凤1314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上海龙凤1314  旧人:佳人自称。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上海龙凤1314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jū)。

  采柏:采摘柏树叶。动:往往。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上海龙凤1314  修竹:高高的竹子。比喻佳人高尚的节操。

  赏析:

  杜甫的《佳人》既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寄托。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与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既让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诗人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时用“比兴”的手法赞美了她高洁的品格。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感人肺腑,能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是杜甫诗中的佳作。

上海龙凤1314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被丈夫抛弃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上海龙凤1314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开头两句点题,上句写其貌之美,下句写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以上四句是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从此处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高也没有什么用,他们死后连尸骨都得不到收殓。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呼应上文的“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上海龙凤1314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上海龙凤1314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在佳人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的情绪。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夜合花朝开夜合,所以说“知时”。鸳鸯则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上海龙凤1314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这几句似悲似诉,佳人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它出自《诗经·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这首诗中,有多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没有什么能影响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随物流荡,于是就成了山下的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这就像晋代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上海龙凤1314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末尾几句以写景作结,刻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刻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

  这首五言古体诗,从开篇一路下来,都是“说”,到了结尾两句,才以一幅画面忽然结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没有拿一个结局去迁就读者的胃口,而是用一个悬念故意吊着读者的胃口。读过这首诗的人,一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绝世美貌却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风中,在黄昏里,衣裳单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着一丛竹,眼里流露着哀愁。

  在古代,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文不乏佳作。如《诗经》里的《卫风·氓》,汉乐府里的《上山采蘼芜》等,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写被废弃的陈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两句,正是杜甫《佳人》诗题的来源。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遇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上海龙凤1314【佳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佳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6

佳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4-04

佳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3篇04-04

《北方有佳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5-12

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07-16

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0-09

佳人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0-25

《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05-16

《佳人》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