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3-05-16 16:43:47 古籍 我要投稿

《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

  赋得北方有佳人

  唐代:徐惠

  原文:

上海龙凤1314  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

  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上海龙凤1314  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

  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译文:

  (1)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

  她向来有独来独往的名声,自认有倾国倾城的容貌。

  (2)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修长的眉毛宛如柳叶,艳丽的面容好似盛开的桃花。

上海龙凤1314  (3)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上海龙凤1314  金钏随着手腕的摇动发出响动,腰间的玉环因为舞步转换而发出鸣声。

  (4)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

上海龙凤1314  彩色的腰带与纤细的腰肢相得益彰,红色的衣衫衬着华丽的织成更加鲜艳。

  (5)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料想到(观舞者)的知遇之恩有多么重要,更觉得自己舞动的腰肢分外轻盈。

  注释:

  (1)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

  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诗题,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号:宣称,宣扬。倾城: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2)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柳叶:柳树的叶子。多用以形容女子细长之眉。

  腕(wàn)摇金钏(chuàn)响,步转玉环鸣。

上海龙凤1314  金钏:舞女手臂上的配饰。

上海龙凤1314  (3)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

  宝袜:即腰彩。古代女子束于腰间的彩带。织成:名贵的丝织品。

  (4)悬知一顾重(zhòng),别觉舞腰轻。

  一顾:《战国策·燕策二》有经伯乐一顾而马价十倍之说。后以“一顾”喻受人引举称扬或提携知遇。

  赏析:

  从题目中的“赋得”二字可以看出,《赋得北方有佳人》是一首命题诗歌,诗题来自汉武帝时期李延年的名作:“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上海龙凤1314  既为限题拟古诗作,诗人创作就要受原诗题材内容和形式的限制。而徐惠的这首五言古诗,既保留了原诗那位佳人身上美丽且独立的特点,又有所创新。她另辟蹊径,使用铺陈手法,多角度描摹人物,使得笔下这位“佳人”形象鲜活,极富动感。

  首句“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脱胎于李延年的“绝世而独立”,但作者的笔墨并没有放在"绝世",而是放在了“独立”上,虽然仍未脱六朝宫体浮艳诗风,但这“独立”二字,却体现出女主人公精神上的高洁,将一位极富才情看,舞姿翩然的佳人遗世独立,孤芳自赏的形象表现出来,使得全篇境界大转。

  接下去的三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极尽笔墨描写了佳人的容颜、服饰、腰身和舞姿之美。这位佳人,眉如柳叶,面如桃花,腕有金钏摇响,脚上玉环转鸣。她身着红色纱衫,配有艳丽华美的腰巾,舞姿轻盈,步态妩媚,真真一唐人玉女笑容可掬的彩塑像,全无汉家风仪。

  更加难得的是,《赋得北方有佳人》不但全方位,多角度,有声有色的描写了佳人的气质,外貌和仪态,还在末尾一句写出了她的心理活动。“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因为君王的'看重而觉得舞动的腰身更加轻盈,显然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是在表达自己对君王知遇之恩的感激。虽然是在写其他女子,但又何尝不是作为妃嫔的徐惠本人性格和境遇的写照?故而,这首《赋得北方有佳人》,文面上是述李夫人独立倾城之美,实则也有顾影自怜之意,全可作作者的自画像来读。

上海龙凤1314  对比徐惠这首《赋得北方有佳人》和李延年的原诗,虽同写北方之佳人,但李诗篇幅短,通过描写观者被佳人“一顾”,“二顾”后的反应来衬托佳人容貌舞姿之美,简洁朴素、接近口语;徐诗则篇幅稍长,华美流畅,注重藻饰;李诗侧面描写含蓄,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徐诗正面描写铺陈扬厉,细腻真实,形象性更强。明朝文学评论家钟惺虽然认为“脸上生”三字“落恶道矣”,却又认为“‘眉间发’尚雅,‘摇’字、‘转’字妙在有风度,‘宜’字,‘艳’字则有衿惜意矣”。可见徐惠此诗虽带有六朝诗雕琢藻饰,浮艳绮丽的痕迹,却已有所雅正,正如清朝人陆昶所评论的那样:“其词风度端雅,善自矜惜,不失为宫妃体制。”

《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2

  佳人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上海龙凤1314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上海龙凤1314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上海龙凤1314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译文

上海龙凤1314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人,隐居在空旷的山谷中。

  她说自己是高门府第的女子,飘零沦落到与草木相依。

上海龙凤1314  过去关中一带遭遇战乱,家里的兄弟全被乱军杀戮。

上海龙凤1314  官居高位又有什么用?自己兄弟的尸骨都无法收埋。

上海龙凤1314  世俗人情都厌恶衰败的人家,万事就像随风而转的烛火。

上海龙凤1314  丈夫是个轻薄子弟,抛弃了我又娶了个美丽如玉的新人。

上海龙凤1314  合欢花尚且知道朝开夜合,鸳鸯鸟成双成对从不独宿。

  丈夫只看见新人欢笑,哪里听得到旧人哭泣?

  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浑浊了。

上海龙凤1314  让侍女典卖珠宝维持生计,牵把青萝修补茅屋。

  摘下来的花不愿插在头上,喜欢采折满把的柏枝。

上海龙凤1314  天气寒冷,衣衫显得分外单薄,黄昏时分,独自倚在修长的竹子上。

  韵译

上海龙凤1314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上海龙凤1314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上海龙凤1314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上海龙凤1314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上海龙凤1314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上海龙凤1314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上海龙凤1314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注释

上海龙凤1314  (1)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佳人:貌美的女子。

  (2)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

上海龙凤1314  (3)零落:飘零沦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上海龙凤1314  (4)丧乱: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上海龙凤1314  (5)官高:指娘家官阶高。

  (6)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7)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上海龙凤1314  (8)夫婿:丈夫。

  (9)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10)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

上海龙凤1314  (11)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

  (12)旧人:佳人自称。

上海龙凤1314  (13)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

上海龙凤1314  (14)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15)采柏:采摘柏树叶。动:往往。

上海龙凤1314  (16)修竹:高高的竹子。比喻佳人高尚的节操。

  赏析

  这首诗作于759年(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在此之前,杜甫被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迫,携带妻子,翻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最后却落得弃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关山难越、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仍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际遇,这样的高风亮节,和诗中女主人公是很相像的。因此,这首诗既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寄托。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与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既让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诗人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时用“比兴”的手法赞美了她高洁的品格。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感人肺腑,能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是杜甫诗中的佳作。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被丈夫抛弃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开头两句点题,上句写其貌之美,下句写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以上四句是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从此处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高也没有什么用,他们死后连尸骨都得不到收殓。“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这里指长安。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呼应上文的“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上海龙凤1314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在佳人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的情绪。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夜合花朝开夜合,所以说“知时”。鸳鸯则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这几句似悲似诉,佳人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它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这首诗中,有多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没有什么能影响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随物流荡,于是就成了山下的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这就像晋代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末尾几句以写景作结,刻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刻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

上海龙凤1314  这首五言古体诗,从开篇一路下来,都是“说”,到了结尾两句,才以一幅画面忽然结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没有拿一个结局去迁就读者的胃口,而是用一个悬念故意吊着读者的胃口。读过这首诗的人,一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绝世美貌却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风中,在黄昏里,衣裳单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着一丛竹,眼里流露着哀愁。

  在古代,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文不乏佳作。如《诗经·卫风》中的《氓》,汉乐府里的《上山采蘼芜》等,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写被废弃的陈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两句,正是杜甫《佳人》诗题的来源。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遇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3

  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

上海龙凤1314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翻译

上海龙凤1314  莫不是杨贵妃还在世,她是怎样逃脱了马嵬坡的灾难呢?曾经为唐明皇捧着砚台走过来,美丽的面庞风流无比。可恨挥毫的李白,眼看着娇态走了神,竟笔头一歪,把墨点在了桃花般艳丽的脸颊上。

  注释

上海龙凤1314  仙吕:宫调名。仙吕宫是元曲常用的十二宫调之一。

上海龙凤1314  醉中天:曲牌名。

上海龙凤1314  杨妃:即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是古代著名的美人之一。

  马嵬灾:指唐朝的马嵬驿兵变。

  捧砚:相传李白为唐玄宗挥毫写新词,杨贵妃为之捧砚,高力士为之脱靴。

上海龙凤1314  杀:用在谓语后面,表示程度深。

  叵奈:即叵料,不料,没来由。犹言可恨。

上海龙凤1314  觑:本意指伺视或窥视,这里是看的意思。

  洒松烟:乃作者构想之辞。松烟,用松木烧成的烟灰,古人多用以制墨。

  创作背景

上海龙凤1314  此曲创作时间难以确证。白朴历经宋、金、元政权峙立和嬗变的年代,自七岁以来“生长兵间,流落鼠逸”,游走南北,行踪不定。这首散曲即是作者游戏笔墨的体现。

  赏析

  这支小令的题目在诗词里很少见,此曲也不是名篇,但短短三十九字,有故事,有情节,有悬念,堪称妙绝。寥寥几笔,悬念迭起,笔落才发现原来之前全部皆是由美人脸上的一颗痣的联想。

  此曲体物细微、尖新奇警。作者在表现“黑痣”时,不是直接介绍它是如何如何样的特征,而是寓形象于比喻。使用比喻也非开门见山,而是借用故事,迂回深入。首先用两句惊异语开头,突出这位佳人之美:“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杨贵妃在马嵬坡遭到不幸,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作者设想她脱险了,至今犹“在”,这种想象是非常大胆新奇的。杨贵妃天生丽质,容貌倾国倾城,这又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作者将曲中的女子比作杨妃,题中的'“佳人”二字就得到了证实。这一比喻显示了她的美貌,又是为她脸上黑痣的美中不足寻找开脱,可见作者对此题的咏写,是以爱怜为前提的。

上海龙凤1314  大诗人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初曾入长安宫廷三年,相传受到隆重的宠遇,写文章时,曾由杨贵妃捧砚,内臣高力士脱靴(后者见于史书,前者则出于传说)。据此,“曾与明皇捧砚来”该作“曾与太白捧砚来”才是,但因李白是奉唐明皇之命写诗的,所以换个说法,其实际意思是曾代唐明皇捧砚,供李白挥毫。这样就使得皇帝和贵妃世俗化、平民化了,并使得杨贵妃向黑痣靠近了一步。“美脸风流杀。”这么一个绝代佳人捧着砚台在旁边伺候着,李白禁不住走了神,饱蘸浓墨,笔头一歪,向她的脸上挥去,“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这才留下了一颗黑痣。容华绝代的美人的粉面上长着一颗才华横溢的诗人点染而成的黑痣,相互映衬,益增娇态。作者并不把李白写作好色之徒,却借着他的举动,为佳人的黑痣“增重身价”,同时也婉曲地表现出脸部黑痣的特征。“叵奈”二字,兼有惋惜与无奈的意味,这再次说明诗人选上这个题目是为了显露新巧的构思,而没有轻薄嘲弄的用意。

  白朴此曲,以一个“疑”字引出,悬念,情节,心理,寥寥几笔,全浮于纸上。其艺术手法主要是采用想象和夸张手法,以一个故事的形式来表现事物,生动活泼,逸趣横生,反映了作者富艳的才情。

《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玉女摇仙佩·佳人

上海龙凤1314  飞琼伴侣,偶别珠宫,未返神仙行缀。

上海龙凤1314  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

上海龙凤1314  拟把名花比。

上海龙凤1314  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

上海龙凤1314  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

  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

  须信画堂绣阁,皓月清风,忍把光阴轻弃。

上海龙凤1314  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当年双关。

  且恁相偎倚。

  未消得、怜我多才多艺。

上海龙凤1314  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心意。

  为盟誓。

  今生断不孤鸳被。

  (双关 一作:双美)

  译文:

上海龙凤1314  这美丽的人儿是徐飞琼身边的女伴,偶然离开了居住的天宫,流落人间,久久没有返回神仙的行列。随意的梳妆打扮,寻常的言语,却因为天生难自弃的姝丽,身边的女子都花容失色,无心争艳。想要把伊人比作珍贵的花朵,又害怕旁人笑话我,如此美丽的女子想要用花来形容,谈何容易?仔细想想,数不尽的奇花异草,都只是深红浅白的单调颜色而已。千种娇媚,万种风情,怎么比得上这眼前的女子,集各种世间的美丽于一身,万分宠爱,万分艳羡。

  须知在华丽的堂舍,美人的`绣阁之中,又有佳人在明月清风中相伴,怎忍把好时光轻易的抛弃。从古到今,难得才子佳人在盛壮之年双美遇合。就这样亲热的依偎着,也未抵得爱我材艺之情更深。愿你心地纯美,我也枕前言下,表达我深深的爱意。让我俩盟誓,今生永不分开。

  注释:

上海龙凤1314  1、飞琼伴侣:与神仙为侣。飞琼,即许飞琼,传说中的仙女,西王母侍女。《汉武内传》:“王母命侍女许飞琼鼓震灵之簧。”故宋词中多以喻歌舞吹奏的女子。李演《南乡子·夜宴燕子楼》:“天上许飞琼,吹下蓉笙染玉尘。”

  2、珠宫:用珠宝装饰的宫殿。指仙人之居所。

上海龙凤1314  3、行缀:指舞队行列。缀,连结。宋洪迈《夷坚丙志·桃源图》:“其押案节奏,舞蹈行缀,皆中音会。”

  4、取次梳妆:随意打扮。取次,犹草草,任意随便。这里的“取次”与下文之“寻常”对举,都是不刻意的意思。

  5、几多:多少。

上海龙凤1314  6、姝丽:美丽。

上海龙凤1314  7、葩:花。卉:草的总称。

  8、争如:怎如。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争,犹怎也。”

  9、忍:不忍,怎忍。此句为问句。

  10、当年:正值盛年。

  11、恁:如此,这样。

上海龙凤1314  12、未消得:消不得,禁受不起。消,犹禁也。怜:爱。

  13、奶奶:古代对女主人的称呼。

  14、兰心蕙性:喻女性幽静高雅的品格。

  15、断不:决不。孤:辜负。

  16、鸳被:即鸳鸯被,又称合欢被,特指夫妻合用的被子。唐刘希夷《晚春》:“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

  赏析:

上海龙凤1314  此词题作“佳人”,叙写的对象是一美貌女子。

上海龙凤1314  《玉女摇仙佩·佳人》这首词开篇即凌空飞来一句“飞琼伴侣,偶别珠官,未返神仙行缀”,凝神细思,原来是以“飞琼伴侣”喻指这位女子。仙女许飞琼曾为西王母“鼓震灵之簧”(《汉武内传》),作为她的女伴,这个女子自然也非同凡响了。更何况她是“偶别”仙宫,来到人间,再没有回到仙界去。如果说第一韵写了这位女子的超凡,下面的一韵则写了她的脱俗:随随便便地装束,寻寻常常地言语,便清丽过人,美艳超群。其超脱凡俗处,真不可以常人之心思之也。

  人们常喜欢用名花喻美女,“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温庭筠《浣溪沙》其三),“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韦庄《女冠子》其二),“腰如纫柳脸如莲“(顾夐《荷叶杯》其七)……但柳永这首词“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几句,真是大畏唐突,尤见温存,又可悟翻旧为新之法。在词人的眼中,“奇葩艳卉”也不过是或红得浓重、或白得浅淡而已,哪里赶得上她如此多情,占尽了人间所有的美艳娶质。词句明白如话却凭空出奇,突破了自古以名花喻美人的俗意。

  从叙写的情事看,这首词的女主人公很可能是一位风尘女子,但词人将她写得那样脱俗,那样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正体现了柳永创作思想中闪光的一面,那就是把妓女当作人,把妓女当作倾诉衷情的对象。这种思想,在词的下阕得到了更为集中的体现。

  从内容方面说,下阕主要写“我”与“佳人”的恩爱深情。就写法而言,下阕多有小的开合,又时而宕开一层,写情一步深似一步。

  过片由“须信”领起,写良宵美景,不忍“把光阴轻弃”,一韵中三句间形成小的开合。接下来又宕开一层,写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有盛年相依相伴,故以“且恁相偎依”一句收住了这一层意思。既而笔致又深一层,点出了佳人所看重的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我”的“多才多艺”。最后又有枕下盟誓:“今生断不孤鸳被!”一个“断不”,语气决绝,以之收煞全词,产生了一种荡气回肠的效果。

  柳永在这首词中提出了一种进步的爱情观,即“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有进步色彩的社会意识,这种爱情模式冲破了封建的门第观念,冲破了传统的“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婚姻制度,对后世阐生了很大的影响。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官调》和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所表现出的“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主题思想,就是对这种爱情观的进一步阐发。而柳永的首倡之功,则是不可磨灭的。至于词中“愿奶奶……”这样的俚俗之语,历代评者多毁疵之,但就全词来看,此乃小瑕,不足以掩大瑜也。

  清人沈谦认为将美女比作鲜花,已是陈腐老套,俗而又俗了。比喻的生命在新在活,在于出人寻常意想之外。“翻旧为新”,其实突出的还是一个“活”字。太白“云”、“花”并举,且反过来说,活了。屯田则推倒了说:若是以花来比此女,会惹人嗤笑,其实花也无法与她相比,她占尽人间之美,在她面前,“深红浅白”的花免不了也相形见绌了。词的上片只是写美人之风情万种,“千娇百媚”。她从仙女的舞队中走了出来,仿佛是来领略人世间的好天良夜,“皓月清风”。下阕则突出“我”的多才多艺,佳人合该配才子,写得深情款款,温存不尽。词以鸳梦好合作结,但梦只是梦,故于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中,亦含无尽的怅惘。后世词论家针对“愿奶奶、兰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心意”数句,以为其“轻薄”,甚至是“秽亵”。其实这里虽写得略嫌刻露,然下阕以“须信”领起,完全是想象之词,况且柳词往往是由歌女们被之以管弦,故不刻意避俗。倘金圣叹评此词,想来非但不会指责,甚或以为是自然而然,文势之趋也。更甚或以为病诟者冬烘,头巾气太重亦未可知。全篇体现出柳词善于铺叙,流利婉转的词风,纡徐取势,迷离缥缈,令人含味不尽。最是“取次梳妆,寻常言语,有得几多姝丽”数句,写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举重若轻,笔墨简约,词家匠意文心,正须从此等细微处观之。

《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5

  杂诗·南国有佳人

上海龙凤1314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上海龙凤1314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古诗简介

  《杂诗·南国有佳人》是三国时期曹植所作,其内容主要写的是南国有位佳人不重世俗,作者借她写自己壮志未酬。

  翻译/译文

  南方有一个美人,容貌犹如盛开的桃李。

  她清晨漫游于江河北岸,晚上在潇湘水洲栖息。

  时俗总喜欢妒忌红颜。在茫茫人世向谁开怀官齿?

  时光匆促转眼又近岁末,荣华美色终将无奈地消失。

  注释

上海龙凤1314  ①南国:南方。屈原《橘颂》:“后皇嘉树,生南国兮。”

  ②江:长江。下文“湘浊”,湘水中的小洲。

  ③薄:鄙薄。朱颜:红颜,美色。下文“发皓齿”,言笑或歌唱。句意谓佳人不敢展示才华。

  ④俯仰:一俯一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赏析/鉴赏

  此诗以“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开篇,作者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倾国烦城。这两句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静止的纯美的形象。

上海龙凤1314  接下来,“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沘”,写“佳人”的活动范围,以展示她的动态。从静态的南国佳人,到动态的“朝游”“夕宿”,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屈原笔下“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品格高洁的橘,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的湘夫人。由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来反观本诗,“南国有佳人,这“南国”,恐怕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方位标志,而主要在于它用隐喻手段向人们展示着“佳人”的高洁品质。当诗人在“佳人”之前冠以“南国”,从而使其具有了这样的暗示意义之后,那么“佳人”朝游江比、夕宿湘址就不会再象某些论者所说的.,是比喻曹彪(或作者自己)的屡次迁徙,而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寓意,即表明“佳人”这种“朝游”“夕宿”恰恰象屈原笔下的湘夫人一样,这一切都是为了迫寻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这恋人也可以说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所在。高洁的品质,如花似月的容貌,为寻求理想而无休止奔波的志向并不能感动和改变世俗的偏见。

上海龙凤1314  后来“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尤其是被“佳人”视为第一生命的“朱颜”在遭到“时俗”的鄙薄之后,“佳人”的所有理想,追求和抱负倾刻之间都显得异常苍白、异常脆弱,“谁为发皓齿”透示出一种异常沉重的悲哀,一种无以名状的巨大孤独。一方面是有美好的容貌、高洁的品质,一方面又时时希望把这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寄托,当这种愿望经过现实的验证表明其完全没有可能性之后,“佳人”的时间紧迫感就显得越来越严峻。

  结尾的“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道出人生若白驹过隙,有限的青春年华敌不得住那悠悠不尽的时间。这使“佳人”陷入更大的悲哀、更深的忧思之中,司时也使诗人处于左右维谷,进退失据的二难之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有三层意思——自矜、自惜、自慨,正是诗人自我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诗人怀抱奇才,仆仆移藩,终因无人调护君侧,不受重用,直至老去,和佳人的遭遇相同。所以,诗人未登场,其愤激不平之情却见于言语之外。这就是“借佳人为喻以自伤”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0-09

佳人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0-25

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07-16

杜甫《佳人》原文翻译赏析08-22

《佳人》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03-07

佳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6

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09-12

北方有佳人原文翻译及赏析04-26

佳人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