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范成大《鹧鸪天》阅读答案附赏析

时间:2023-12-08 08:20:21 春鹏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范成大《鹧鸪天》阅读答案附赏析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成大《鹧鸪天》阅读答案附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范成大《鹧鸪天》阅读答案附赏析

  鹧鸪天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儿闹①,杨柳行间燕子轻。

上海龙凤1314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注释]

  ①酴醿:又作“茶〓”,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

上海龙凤1314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目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上海龙凤1314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3)词的上阕运用哪些手法来描?景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4)下阕“残花残酒片时清”,有的版本是“残花浅酒片时清”。你觉得“浅酒”与”残酒”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上海龙凤1314  5.词的上片怎样描写优美的景色?请简析。

  6.简要回答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上海龙凤1314  (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风光的,(2分)“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2分)

  (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2分)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2分)

上海龙凤1314  (3)运用色彩相衬、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2分,每答出一种手法得1分)“嫩绿”与“红英”相衬,静态的嫩叶、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燕子结合,并拟人手法写蜂儿、燕子。(1分)寄寓了伤春之情,客居飘零之感。(1分)

  (4)面对“残花”,借酒浇愁,时间已经很久,故曰“残酒”。醉中或可忘记作客他乡,但醉意过后,忧愁还是无法排遣。(2分)“浅酒”是说酒喝的并不多,喝酒的时间也不长。词人在羁旅中面对残花,聊斟薄酒,以获得片时清赏。浅醉中,管它日落月出,时光流转!(2分)5.上片通过描写重重的嫩叶,盛开的小红花,花架上忙着采蜜的蜂儿和杨柳间轻盈地穿飞的燕子等景物,营造了春天盎然的生机,构成一幅春天优美的图。

  6.表达了作者伤春和客居飘零之愁(为美丽的春天即将逝去而难过,为自己客居他乡而悲伤)。(意对即可)

  (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4分)

  (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加以简析。(4分)

  参考答案

上海龙凤1314  (1)上片主要使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分)以绿叶红花、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2分)

  (2)下片表达了作者伤春自伤之情及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2分)“残花”指春已暮,借酒浇愁而愁不去。“客飘零”,作者长年作客在外,欢娱少愁思多。“送了斜阳月又生”指时间流逝,春光难留。(2分,答出2点即可)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但不是一般对春天的赞歌,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在较深层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春老去的喟叹。上阕四句七言,很象是一首仄起首句入韵的七言,不仅平仄相合,后两句的对仗也极为工整。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写的绝句《四时杂兴》六十首,“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见《宋诗选》中范成大简介)。这首《鹧鸪天》的上阕,就很象是《田园杂兴》中的绝句,也带有意境深刻,不重词采,自然活泼,清新明快的特点。不同的是,这首词的上阕舍弃了作者在《田园杂兴》中融风景画与风俗画于一体的笔法,而侧重于描绘庭园中的自然风光,成为独具特色的一幅风景画。既然是画,就必然要敷色构图。起句“嫩绿重重看得成”,就以“嫩绿”为全画敷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重重”,指枝上的嫩叶重重叠叠,已有绿渐成阴的感觉。   “看得成”(“得”一作“渐”),即指此而言。当然只有这第一句,还不成其为画,因为它只不过涂了底色而记。当第二句“曲阑幽槛小红英”出现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一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构成了整个风景画的框架;二是有了色彩的鲜明映衬;三是有了一定的景深和层次感。“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小红英”三字极端重要。这三个字,不仅增强色彩的对比和反差,重要的是,它照亮了全篇,照亮了画面的每个角落。画面,变活了;春天的气氛变浓了。正可谓“一字妥贴,全篇增色”。“小”字在全词中有“大”的作用。“浓绿万枝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咏石榴花》)范成大此句正合王诗所说。   “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是对仗工整的两句,它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嫩绿”、“红英”之中引开,放在蜂闹燕忙的热闹场景。如果说,一、二句两句是静止的画面,那么,有了三、四两句,整个画面就动静结合“酴醿”,又作“荼,俗称”佛儿草“,落叶灌木。”蜂儿闹,说明酴醿已临开花季节,春色将尽,蜜蜂儿争抢着来采新蜜。“杨柳行间燕子轻”极富动感。“蜂儿闹”,是点上的特写:“燕子轻”,是线上的追踪。说明燕子在成行的杨柳间飞来飞去,忙于捕食,哺育乳燕,上阕四句,有画面,有构图,有色彩,是蜂忙燕舞的活生生的风景画。毫无疑问,词人对这一画面肯定注入了很深的情感,也反映了他的审美情趣与创作思维。但是,盛时不再,好景不长。春天已经结束,词人又怎能不由此引起伤春而自伤之情呢?下阕,笔锋一转,开始抒写伤春自伤之情。换头用了两个短句,充分勾勒出感情的变化。“春婉娩”,春日天气温暖然而也近春暮,这是从春天本身讲起的;而“客飘零”,是从词人主体上讲的。由于长年作客在外,融和的春日固然可以怡情散闷,而花事渐阑、萍踪无定,则又欢娱少而愁思多了。为了消除伤春自伤之情,词人面对“残花”,借酒浇愁,时间已经很久,故曰“残酒”。醉中或可忘记作客他乡,但醉意过后,忧愁还是无法排遣。“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面对此情此景词人感到无可奈何,只好又继续饮酒,企盼着在醉梦之中,打发掉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的一天,以忘却伤春之情与飘零之感。”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融为一体。

  【原文】:

  鹧鸪天

  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

  醉眠小坞黄茅店①,梦倚高城赤叶楼②,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

上海龙凤1314  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注释】:

  ①黄茅店,指的是乡村客店。②赤叶楼,这里指女子所居之楼。

  ① 河梁:桥梁。 ②杳杳:深远幽暗貌。 ③悠悠:遥远。 ④钿筝:嵌金为饰之筝。 ⑤芙蓉:荷花的别名。

  【翻译】

  秋风落叶,淡烟衰草,醉眠小店,梦倚高楼。离别之后,天远路遥,钿筝歌扇,早已捐弃。惟见灞桥杨柳,年年牵恨,鸳浦芙蕖,叶叶含愁。

  【赏析】

  作者秋月里在一座荒村野店生发的客途别恨和怀人之情。全词言短意长,含蓄有味,写景言情,皆臻佳境;且格律工细,语言醇雅,堪称小令中的佳作。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已经凋落,站在河桥上一望,野水退落,呈现出秋的寂寥。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原景色的典型化物象,富有立体感地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

上海龙凤1314  以下两句转写山野客店“坞”是四面高而中央低的山间村落,“黄茅店”是茅草盖的客店。这样的环境最容易引起羁旅愁怀借酒浇愁愁更愁的主人公醉倒在客店中。不知不觉,他进入了梦乡,梦见自己身在城里的一座高楼上。“高城 ”指大城市,“赤叶楼”是周围种了枫、槭类树木的楼。根据词的传统表达习惯 ,可判断“ 赤叶楼 ”与绮情有关。“红楼”、“青楼 ”之为歌妓所居,有五代、北宋的大量词作为证;梦中去寻找楼中的情人,晏几道就有很多类似的描写:“ 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鹧鸪天》)是最著名的一例。此二句,对仗精工,声律和谐,虚实相生,对比鲜明,意境凄美,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余地和无穷的回味,艺术表现技巧颇为高超。

上海龙凤1314  下片好梦难留的怅恨,将愁肠恨绪表现得百转千回。“天杳杳,路悠悠”,这是作者醒来之后,想象明天踏上征途的情况:天是这样的遥远,路是这样的悠长,走着走着,离开心爱的人,也就越来越远了。于是他想到“ 钿筝歌扇等闲休”,在那位佳人身边享受“钿筝歌扇”的生活,已经结束了。“钿筝”指秦乐,“歌扇”指唱曲,显然都是那位歌女的当行技艺。这里包括许许多多两情缱绻的往事,寄寓着词人深沉的身世感慨。

  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汉人送别,在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年年恨”,是说离别的频繁。词人浪迹天涯,到处播下相思情种,离别于他自然是时有发生的了。“鸳浦芙蓉”句,化用贺铸《踏莎行》中“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意,言浦中的绿荷于“红衣脱尽”(即繁花凋落)后,再没有“蜂蝶”来依慕(即无人垂顾)了。此二句以精美工整的对仗,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此词写秋景,抒离情。上片写秋风落叶,淡烟衰草,醉眠小店,梦倚高楼。下片写离别之后,天远路遥,钿筝歌扇,早已捐弃。惟见灞桥杨柳,年年牵恨,鸳浦芙蓉,叶叶含愁。

  【阅读训练】

  1.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何作用?(4分)

上海龙凤1314  2.明代杨慎评论说:“‘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鹧鸪天》之佳句也。”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这两句诗。

上海龙凤1314  3.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写到“恨”与“愁”,从全词内容看,诗人由何而生出“恨”与“愁”?(4分)

  4.这首词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词句分析。(4分)

上海龙凤1314  5.词的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请试做简要描述。(5分)

上海龙凤1314  6.“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表达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开头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凋零,飘落河桥,野水退落,暮烟飘散,郊外山丘衰草漫漫,一片枯黄。(2分)渲染出秋的寥廓、苍凉、萧瑟。(1分)烘托出词人的离愁别绪。(1分)为全词奠定了抒情基调。(1分)

上海龙凤1314  2.借酒浇愁愁更愁的主人公醉倒在客店中,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梦见自己倚身热闹欢愉的赤叶楼上。(1分)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虚实相生,(1分)醉眼乡村客店的孤单离愁与昔日出入都市高楼的热闹欢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分)

上海龙凤1314  3.①从上阕的“河梁”、“郊丘”、“茅店”等意象看,词人有漂泊、羁旅之愁;(2分)②从下阕的“灞桥杨柳”、“鸳浦芙蓉”看,词人有痛别思归之恨。(2分)(意对即可)

上海龙凤1314  4.表达技巧上的突出特点:①借景抒情,借“河梁”、“郊丘”、“茅店”等苍凉的景物来表达旅人漂泊之愁苦,借“灞桥杨柳”、“鸳浦芙蓉”来表达词人的离愁别恨(2分);②虚实结合、对比,词人一边写眼前现实,一边写梦倚赤叶楼,回想与爱人相依相伴、共赏“钿筝歌扇”的情景,昔日之虚与眼前之实形成了快乐与愁恨的对比(2分)。(意对即可)

  5.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已经凋落,站河桥上望去,野水退落,呈现出秋季的寂寥。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外景色的典型化意象,富有立体感地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

上海龙凤1314  6.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汉人送别,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年年恨”是说离别的频繁。繁华凋落后,无人垂顾。作者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范成大《鹧鸪天》阅读答案附赏析】相关文章:

范成大《鹊桥仙》阅读答案及赏析06-13

范成大的蝶恋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7-05

范成大《蝶恋花》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2-23

忆秦娥范成大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7-05

范成大《碧瓦》的阅读答案及赏析07-07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阅读答案附赏析12-15

苏庠《鹧鸪天》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06-25

杜甫《野老》阅读答案附赏析10-23

《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附赏析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