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3-06-13 18:52:0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上海龙凤1314《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上海龙凤1314  假期里读了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上海龙凤1314  《论语》汇集了大部分中华传统美德。讲述了天地人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们真诚做人,追求完美的个性,但又不苛求人们瑕如白玉。它讲求实际,要人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们改变他们的传统信念,而是沿着他们的信念引导人们,将他们提升到最高水平。《论语》的特点写的很平实,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了些,其实也是比较肤浅和随意的。平时生活中我不会想起读《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当读了于丹的书后,我知道了过去自认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让我们现代人受益匪浅。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从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和帮助。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院里供着一个花岗石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看了这个故事后心理豁然开朗,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可以做到从心所欲,淡定从容。“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间,生活中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总会有一些遗憾事,伤心事,面对这些琐事心态不如放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对自己的缺憾正确对待,让我们的内心平和些,知足常乐。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为师,就必须学习,对一个好老师而言要求他能够达到为学、为师、为人的和谐统一的境界。学习要有积累,要博闻强记,要广博。有了厚实的功底,才能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是一种学习。还有其他“学习”吗?有!于丹老师说,关于“学习”一词,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说得好: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孔子早在多年前就提出简单标准,“学以致用”。经过学习导致一个人重塑整个价值体系,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这才是一个好的学习。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太多了,应当按照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己之学,学以致用,才能在学习中汲取必要的营养,推动自己的事业。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

上海龙凤1314  几天来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于丹老师所著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书中于丹老师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在仔细研读于丹老师的讲解时,我体会到了,她所阐述的思想,其实《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于丹老师认为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每运用这些穿越了千古尘埃的简单真理来,解读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都会产生阵阵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上海龙凤1314  于丹老师在书中有着这样一段关于处世之道的心得:

上海龙凤1314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上海龙凤1314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上海龙凤1314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

  阅读到这一段时,不由的在脑海中闪现出班上那几个被家长娇惯的已无任何道理可讲、“无药可救”的学生来,纵使各科教师多么耐心地循循善诱,不计前嫌,也无法祈得他们的改变,老师们只能被他们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践踏着的尊严,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想,我是老师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见识呢?于是在继续的关爱中,继续遭到这几孩子的践踏,懂事的孩子有时会来劝我,“老师别和他生气,不值得。”

  片刻一阵惊醒,孔夫子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种态度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啊,老师也是有尊严的人呀,为什么对待如此这般的学生要无谓的浪费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对待那些有负于你的人呢。这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啊,我想孔子的这个在态度就是要告诉,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吧。

  心里暗想,下学期不妨就来尝识一下吧,这第三种态度的教育理念,看看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上海龙凤1314  在我的.极力推荐下老公也开始拜读起这本书来,一天茶余饭后两人便交流起读书的心得来,他说,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子提出的三不,即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说,自我比照了一下,觉得自己好象做不到也做不好,我笑道,那是。聊到兴头,我也将这两天自己的思考和盘托出,在刚刚嘲笑老公的瞬间和述说自己思考的同时,我突然反问自己,这第三种态度,夹乎于两者之间,你真的能把握得到,把握的准吗,在运用这样一种态度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其实也会是一不小心就非左即右的呀,就这么一个字“直”,也决不是那么简单的和易于把握的呀。,又想起了于丹老师的话,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那么简单的真理,到底又该如何把握呢?我想,也只有在漫漫岁月的实践中,慢慢的去顿悟吧……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

  看完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才发现自己对《论语》所理解的浅薄。读完这本书再不会让人感到《论语》难懂,枯燥。因为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一些为人处事做了经典的诠释。

  本书于丹教授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来解析《论语》。在处世之道一章中,于丹教授说:“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人一旦知道做错的时候,一切皆成定局,无法挽回。”“言寡尤,行寡悔。”于丹教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上海龙凤1314  “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在家里发脾气,摔摔打打,特别任性。有一天,他爸爸就把这个孩子拉到了他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以后每跟家人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过一段时间,你看看你发了多少脾气,好不好?”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后来,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一天下来,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钉子!他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他爸爸说:“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发脾气,你就可以把原来敲上的钉子拔掉一颗。”这孩子一想,发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可是为了让钉子减少,他也只能不断的克制自己。

  一开始,男孩儿觉得真难啊!但是等到他把篱笆上的所有钉子拔光的时候,他忽然发觉机子已经学会了克制。他非常欣喜的.找到爸爸说:“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爸爸跟孩子来到篱笆旁边,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们心上钉了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啊!”

上海龙凤1314  看完这个小故事,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记得我曾上小学时,我对我的班主任至今难忘。正是因为我很喜欢她,所以她教的语文我也很喜欢,并且我的语文成绩很好。我的小学班主任教了我们五年,五年中她像园丁浇灌着我们这些稚嫩的花儿。她很和蔼,很少无故发脾气。在我印象中只有一次,但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正如于丹教授举得那个小故事,它正如那个钉子拔下后留下的那个洞一样。那天不知何故,一上课她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题目,简单的讲了几句就开始让我们下笔动手写作文。我在班里是出了名的写字速度快,不一会儿,我就写完了,而且感觉良好,心里美滋滋的拿过去让她批改。谁料,看了不到十秒钟,他就把我的作文撕下连同本子一起扔到了门外。顿时,我就惊呆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全班同学眼光“唰”的以下全部射向了我,当时我已经忘了如何捡本子的,只想着找个地缝钻进去躲起来。这是小学六年来我唯一一次被老师批评。事后,我才知道那天老师因为家务事心情不好所以才对我们发脾气,我们原本一点小错在她眼里北方大好几倍,难怪她会对我们发脾气。

  刚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还以此来告诫自己不要乱发脾气,伤害学生的自尊。可时间一长,我便又忘了。每当孩子们作业没完成,纪律涣散,课文不会背,打扫卫生不合格等等,一些现象发生时,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向他们发脾气。当时是痛快了,可效果却不佳。孩子们的这些小错照犯,对我的疾言厉色也毫无反应了。而且我在孩子们心目中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现在想想真是悔不当初,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要改正。尽自己所能,让孩子们心灵上那一个个小洞的创伤缩小,抚平。

  自我反省一下,也许是年轻的缘故,静下心来想想,我所教的学生年龄不过七八岁,他们反的那些错,在人生道路上根本称不上错。他们无非是调皮,好动,贪玩而已,这些错我们成人谁都犯过。可我们为何总是把这些小错无限放大,然后以此来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那脆弱,幼小的心灵,一再在他们的心上钉钉子,拔钉子。最后,钉子拔掉了,可那一个个洞呢?

  还有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当我们向他们发火,产生矛盾时,有时往往为了逞一时之强,图一时之快而深深地伤害了他们,在他们心上留下一个洞。每当回顾之时,又往往后悔不已。但伤害已造成,有的可以弥补,有的却成了终身遗憾。

  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想后果,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已经不会复原了。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日后自己的悔恨。”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我可不想在我的学生心中留下爱发脾气的印象。时刻记着,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让自己少一点后悔,也就是让自己少做错事,悔事。

上海龙凤1314  “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除此以外,就像于丹教授说的:在生活中还要少些指责与抱怨。“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怨天尤人有用的话,社会上就不会出现不公平的事了。我个人认为,对于不公平的事绝不能斤斤计较,不然你会活得很累且不快乐。我们对此可以反过来想,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快乐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2-23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优秀06-13

于丹经典语句 于丹论语心得经典语录10-11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_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心得体会09-17

于丹论语读书笔记02-21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通用06-13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惑10-18

关于于丹论语心得03-06

于丹《论语》语录07-01

于丹孔子论语在线阅读心得体会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