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梁书·刘勰传》的文言文

时间:2023-10-20 14:38:22 兴亮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梁书·刘勰传》的文言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梁书·刘勰传》的文言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梁书·刘勰传》的文言文

  ①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上海龙凤1314  ②天监初,起家奉朝请①。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②,已用蔬果,而二郊③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

上海龙凤1314  ③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其序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

  【注】①奉朝请:官名。②飨荐:祭献。飨通“享”。③二郊:祭天地。

  译文:

上海龙凤1314  刘勰,字彦和,东莞郡莒邑人。祖父刘灵真,是南朝宋司空刘秀的弟弟。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刘勰早年丧父,志向专一勤奋好学。家里贫困,没有娶亲,依附出家人僧祐,和他一起生活达十多年,终于广通经论。于是就区部别类,抄写并按序排列。现在定林寺的藏经,就是刘勰确定下来的。

  天监初,最先担任奉朝请。经中军临川王宏举荐兼任记事。后升任车骑仓曹参军。外放为太末的县令,政治上有清明的业绩。后授予仁威南康王的记室,兼任太子宫通事舍人。当时七庙祭祀,已经用蔬菜果实,但祭天地和社稷神,还用牲畜,刘勰就上书(给皇帝)说祭天地、社稷神应该与七庙的祭祀用品改为一样。皇上下诏让尚书们议论,依照刘勰所陈述的去做了。后升迁为步兵校尉,像以前一样兼任舍人。昭明太子爱好文学,很爱护并接纳了他。

  开始,刘勰撰写《文心雕龙》五十篇,评论古今的文体,做了序并按顺序排列。序中说:“文心说的是行文的用心。……”完成以后,没有被当时的一般人所称许。刘勰想在沈约那儿得到确认。沈约当时名位显贵,刘勰无法自通,就背着书,等待沈约出来,到车前请求,像是卖东西的样子。沈约就命人拿来读,很重视它,认为深得文理,经常放它在几案上时时翻看。然而刘勰作文擅长佛理,京城的寺塔和名僧的碑文,一定请刘勰写。有圣谕让他和出家人慧震一起在定林寺编撰佛经,他功德圆满之后,便禀告请求出家,先烧去头发用以表明志向,皇上下谕应允了他。于是在寺里改变了服装,改名慧地。不满一年刘勰就去世了。文集流传于世。

  作品简介

  《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3]

  作者简介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姚察的著作很丰富,有《汉书训纂》30卷,《说林》10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1卷,还有《文集》20卷,并行于世。此外,还有未撰成的梁、陈二史。这样的家学传统,对姚思廉有良好影响,少年时就喜好史学,不仅聪颖,而且勤奋学习,除了读书,再没有其他嗜好,甚至从不过问家人的生计状况。

上海龙凤1314【《梁书·刘勰传》的文言文】相关文章:

梁书王筠传文言文及译文10-05

文言文之《梁书·刘孺传》原文及译文10-05

梁书张率传原文及译文10-02

《梁书何胤传》原文及翻译09-29

《梁书·刘鄩传》原文及译文09-24

《梁书·刘孺传》的原文及翻译09-24

《梁书·王筠传》原文阅读及译文09-28

《梁书·柳恽传》原文及译文解析09-27

关于《梁书·王僧孺传》原文及翻译09-24

《梁书傅昭传》课文原文及译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