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三字经:第五章

时间:2023-08-08 11:00:48 赛赛 三字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字经:第五章

上海龙凤1314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字经:第五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字经:第五章

  三字经:第五章

上海龙凤1314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上海龙凤1314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上海龙凤1314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上海龙凤1314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上海龙凤1314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上海龙凤1314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上海龙凤1314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

上海龙凤1314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译文】我们读书学习,要有恒心,要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上海龙凤1314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上海龙凤1314  【译文】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上海龙凤1314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译文】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上海龙凤1314  【译文】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译文】汉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译文】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上海龙凤1314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译文】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上海龙凤1314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上海龙凤1314  【译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上海龙凤1314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译文】象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译文】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上海龙凤1314  【译文】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上海龙凤1314  【译文】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

上海龙凤1314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上海龙凤1314  【译文】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现在我们正是求学的开始,应该效法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上海龙凤1314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译文】在古代有许多出色的女能人。象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辩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

上海龙凤1314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译文】象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上海龙凤1314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上海龙凤1314  【译文】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刊正文字的官。

  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上海龙凤1314  【译文】刘晏虽然年纪这么小,但却已经做官来,担当国家给他的重任,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和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上海龙凤1314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上海龙凤1314  【译文】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过日子,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译文】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如小动物。

上海龙凤1314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上海龙凤1314  【译文】我们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译文】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给连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上海龙凤1314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译文】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这样,我只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上海龙凤1314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译文】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三字经》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上海龙凤1314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例如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了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赏析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上海龙凤1314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上海龙凤1314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版本变化

上海龙凤1314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存疑)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字经》的内容上,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为止所见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并出现相关注解本、插图本。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1949年后,又对《三字经》进行修订。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观内容的修订。如:

上海龙凤1314  1.关于元代历史的“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改为“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2.关于清代历史的“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改为“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作者简介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关于《三字经》的作者及成书时间,还有其他说法。

  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上海龙凤1314  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上海龙凤1314  吴蒙校点《三字经》时,结合《三字经》中提到《四书》以及鼓励仕进等的内容,指出该书“似当作成于元延祐年恢复科举,规定考试程式中《四书》用朱氏集注之后”。同时又提及南宋陈淳用三字句写成的《启蒙初诵》疑似为《三字经》的先河,指出《三字经》从雏形到更定,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上海龙凤1314  学者张如安根据南宋慈溪人桂氏《家训》中的相关记载认为,《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其时代要早于王应麟(1223年-1296年)和区适子。而宁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

【三字经:第五章】相关文章:

草房子第五章主要内容06-19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五章06-09

《三字经》儿歌及《三字经》全文03-23

信仰“三字经”05-29

三字经讲解09-18

信仰“三字经”06-07

师德三字经11-30

三字经(选)06-09

三字经鉴赏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