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时间:2024-03-26 13:41:39 雪桃 老舍 我要投稿

上海龙凤1314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精选13篇)

上海龙凤1314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精选13篇)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1

  刚刚考完试,爸爸妈妈就叫我预习下学期的内容,心里很不高兴,快春节了,并且刚考完,不让人家休息一下。

上海龙凤1314  机械的翻着书本,想到春节,居然就看到有一篇《北京的春节》,不想被吸引住了。

上海龙凤1314  原来的春节多热闹啊。照这个日子计算,现在也该为春节准备了。过去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可现在呢?没有一点节日气氛,而且还不许玩,唉。现在人们过年的方式和习惯一点都已经找不到像老舍先生眼中的样子了。腊八粥、麻糖、饺子,我很少吃,甚至没吃过,过去过年吃的,应该很好吃吧,可没有了。现在我吃的是汉堡、薯条、可乐,当然,味道也不错。

  真想回到过去,大吃一顿,痛痛快快的玩,过去春节可要放一个月啊!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2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介绍老北京春节的故事。里面讲到了北京的过年顺序,总体分三部分,年前,过年,年后。

  经过写这一些,表达了作者的热爱和想念,所以我也来讲讲我们家是如何过的春节吧!

上海龙凤1314  我们这年前会经历大扫除,然后就要等到过年那一天了。这一天妈妈早上会很早就起来去购买食材。中午我们都随随便便吃点东西垫垫肚。下午,妈妈就拿出大锅到上热油,把腌制好的鸡腿,排骨,鱼。和一堆炸物一样一样的放下去炸。等炸好的时候就差不多五点多了,然后,妈妈就准备火锅。

  一个火锅,几十盆才,一张桌子,一家人坐在椅子,其乐融融的`。

  等我们吃完之后,稍坐休息后,我们就准备跳火群了。每个人都跳三遍。但我们中有一个“例外”就是我表弟,他一直不敢跳,怕烧着。都他爸抱着他跳的,直到去年他还是不敢跳。

上海龙凤1314  我们家的春节到这就差不多结束,虽然没有北京那么多的活动,也那么热闹,不过也十分开心!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3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上海龙凤1314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上海龙凤1314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上海龙凤1314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4

  《北京的春节》是大作家老舍的作品。今天,我细细的品读了这本书,写出了这篇读书感悟。

上海龙凤1314  《北京的春节》主要讲了在乾隆时期,孩子们、大人们的兴奋、过年时他们主要干什么、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过年之间的的庙会、元宵、灯展以及那过完年之后的一片冷清景象。

  随着时代的推进,手机、电脑的出现,使家庭之间关系越来越淡。过年时,年味也越来越淡。大家似乎已经忘了以前的腊八蒜、钻天猴;忘了以前的杂拌、糖葫芦;忘了以前的草纸抿嘴、糖瓜粘灶王,而是只记得在温暖的热被窝里充着电玩手机、坐在桌子上网购。越来越多的.人在过年时不回家,只是一再的给父母钱,年味儿到底去哪了呢?

  爸爸妈妈在我小时候就告诉我,他们小时候很苦,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能吃上白面馒头的机会。他们过年的时候和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有所相同。

  我希望大家都读这本书,争取让那浓浓的年味回归!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5

  《北京的春节》这是一篇非常平实的文章,记叙了北京过春节期间的一些日子一些习俗一些事情,反映了作者对于现代生活的一些看法。

  我想对于文章内容这里没有必要多讲什么,大致就是叙述了一些节令有什么习俗,吃些什么食物,做些什么活动。

上海龙凤1314  全文当中也没有太大道理的阐述,可是我隐约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讲述些什么。我想,作者应该是告诉当代的人们沉浸在繁忙工作当中,不要忘记了生活的乐趣,不要一味地只晓得工作,应该注意下传统节日的美好,回味下生活,体会生活的乐趣。

上海龙凤1314  我认为作者抒发的`这个道理尤其是说给当今在北京这样大城市当中的人们,不要一步步淡化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的春节原本年味是那么浓,一年当中如此高兴,而如今变得不怎么热闹了,恰恰是人的思想观念有些转变了。而这个转变是否真的是我们要的,还是我们更渴望曾经过春节的那份喜庆呢?作者没有给出一个肯定回答,只是告诉我们应该快乐生活,要用心生活,体验其中的快乐。

  这篇《北京的春节》文字,值得当今的人们阅读、思考。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6

上海龙凤1314  开篇想了想,最后选了从最近在读的老舍的《小时候真傻,居然盼着长大》,里面有一章《北京的春节》,刚好才过完春节,有些情感共鸣,这是动笔的原因之一。

上海龙凤1314  还有一点,就是开篇提到过的,这些年一直静不下心。这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反思,同时也不断找机会安慰自己麻痹自己的一个状态,自家知自家事,按我的习惯,老舍的这本书不在我的书单上面。因为内心的浮躁,这些年读的书都很功利,实用为上。要么是专业相关的,要么是最近的时事热点,再就是一些故事性强的热门小说,还有一些网络爽文,不用费脑子。这本散文式的书不符合我近两年的喜好。但本着打发时间的心态,翻开看了几眼,触发了春节的情感共鸣;同时还收获了一些内心的宁静。

  嗯,就是内心的宁静。最近我静下心来反思最近几年的经历,家庭给了我很大的正能量,有相爱相契的爱人、可爱的女儿正在茁壮成长,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小家聚少离多。而工作上虽然有所发展,但受大环境大形势的影响,责任越大压力越大;加上自身内心或性格的原因,有些事情看的太透又太放不下,感觉内心总是处于一种虚浮的状态,压力较大,连睡眠质量也有所下降。所以我也会做一些事来探索或期望达到内心的宁静。比如,会想想以前的一些趣事,所以才会被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所触动,怀念起儿时的快乐和不快乐。

  儿时的春节之所以难忘,也可能和时代背景有关。那会儿物质还没有今天这么富足,一年就盼着过年有各种好吃的,而现在因为平时就能吃到想吃的,没有所谓的“延迟满足”,所以就显得没有那么令人期待和向往,那种快乐也就要淡几分,或者说这份快乐已经被想分解消耗在平时了。快乐的总量是守恒的,因为被均摊了,所以没有以前那种猛烈而集中供应来的那么令人念念不忘了。

上海龙凤1314  儿时的春节之所以难忘,除了物质丰富带来的变化,可能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那会儿在农村,父母一年春耕秋收,整个冬天整体而言也没什么活计,有些头脑灵活的、有点门道的去周边做些零工赚点零钱,周围人都差不太多,没有那么多“内卷”:母亲们坐在稻草垛、墙根下晒着太阳,一针一线给一家人纳棉鞋底、缝新棉服,唠唠东家长西家短;父亲们披着外套,叼着烟背着手,村前村后到处溜达,或聚在一起打扑克麻将,周围都是一种悠闲淡适的氛围。

  快临近春节时,大家才开始忙碌着准备年货:各家都要熬麦芽糖(石磨将小麦磨碎成汁后反复熬制,同时还需要强力拉扯,孩童会比较谁家的糖更白更嫩更甜;还有麦芽糖加芝麻的“麻叶子”)、油炸“翻饺子”和“荷叶子”、糊豆饼,还有卤菜(正月的主菜就是这个,包括猪肉、鸡肉、鸡蛋、海带、莲藕等等)。临近除夕前最后几天,邻居间还要一起相约赶集去买对联、祭天祭祖的鞭炮香纸、一些平时不怎么买的零嘴水果,还有正月初拜年要用的水果罐头(互相拜年的礼品交换,也可以借用别人的倒腾一下,如果自己准备了最后剩下的就会留给小孩子作为零食或是开学后带去学校当午餐)。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各种烟花鞭炮,虽然花样种类比较单一,远没有今年的“加特林”这种网红款火爆,但也让我们充满期待和喜悦。另外,男孩子一般没人必不可少的还有一把玩具枪,说起这个,小时候的'我一直困惑于为啥我非常珍惜,小心翼翼生怕我的玩具枪被磕到碰到,但是它的生命还是依然非常短暂,都熬不过春节就得坏掉,后来才明白,塑料制品,十多块的玩具,确实没法保留到下一个春节。

上海龙凤1314  儿时娱乐方式单一,我们过年时都会东窜西跳,拿着鞭炮到处扔:水坑、坛坛罐罐、牛粪......现在的孩子,有了手机、平板,对这些积极性和热情就没那么高了。今年我们小家在广东一个海边小镇过年,春节不禁烟花,我买了好几百的烟花鞭炮,结果我4岁的女儿兴趣不大,最后临走时,鞭炮都没放完。各个时代的孩子有各个时代孩子的快乐,只是这种快乐带给他们的快乐能持续的记忆时长不同而已。

  到了除夕那天,亲戚之间彼此亲近的几家还会互相串着去对方家里吃团年饭,一般是父母彼此住的不远的兄弟姐妹、外公外婆家。团年饭之前也是要放鞭炮的,然后大家坐在一起,吃着丰富的团年饭,天南海北的聊着天,说说最近听说的并且可能已经说过很多遍的家长里短,氛围热闹而轻松。有时候母亲还要考虑月初月末坚持素食多年的外婆,安排团年饭时错开一些,好让外婆也能吃上女儿准备的美食。

  到了晚上,父辈们会继续围炉聊天,小孩子会打着瞌睡听着大人的嗑;或者会聚在一起看春晚,早先几年电压不稳,离村里变压器远的人家里电视都打不开,大家只能去离变压器最近的几家人家里看。当然,快到跨年那一刻,各家都要赶回去准备祭天,需要焚香烧纸放一挂大鞭炮,盛放大鞭炮的长竹子又长又粗,有时候需要我们帮忙扛着,并且这个竹子和鞭炮渣在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挪动和清扫的。老舍《北京的春节》有一句话: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护,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我觉得这句话今天也适用。

  过完除夕夜,初一一早要去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拜年,还要去祭祖坟。然后就按照距离和关系亲疏去亲戚家拜年,小孩子们都非常开心的跟着一起去收压岁钱,当然这些最后都被父母帮忙“存”起来了。正月前几天大家都忙着拜年,有时候会来不及吃饭;等到初十左右,母亲会准备一桌丰富的菜肴,去请之前来家里拜了年却没来得及吃饭的人一起吃顿饭,或者去其他家完成这种同样的仪式,等到正月十五再各家团个圆之后就各自开始新的一年。后来,随着年岁的增加,邻居亲戚有些外出去广东等沿海地方打工,他们会在初八前后迎来一拨离乡高峰,然后正月十五之后还有一拨。再后来,我上学了,也离开了;上班了,离开了......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7

上海龙凤1314  完《北京的春节》我了解了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上海龙凤1314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8

上海龙凤1314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上海龙凤1314  不仅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节,还有我们浙江省宁波市的春节,也称得上是热闹啊!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上海龙凤1314  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们素有的传统习惯,也是全国人民素有的习惯。打扫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日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瓜果蔬菜,都要买齐全,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拜访亲戚朋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个欢乐和祥的日子,愿每个人都新春快乐,恭喜发财!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9

  小时候,总是期待春节的到来,那个时候有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更好的是还有压岁钱,多么美好啊!只是长大了,少了那份童真,也少了那份热闹。但是多了一份心,一份团聚的心。过惯了南方的春节,我也想了解一下北方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北京的春节应该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那北京人又是怎么过春节的呢?带着这份好奇心,我走进了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

  我羡慕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因为要过春节了,人们总是忙碌的。大人忙着预备过年的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小孩忙着准备自己的“杂拌儿、爆竹和其他玩意儿”。从腊八节到小年,从小年到除夕,从除夕到元宵。好不热闹啊!文章以“忙”字贯穿全文,相当精妙。

  我羡慕过北京的`春节的人们,他们过的是那么的热闹。老舍先生用他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名俗花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

上海龙凤1314  我怀念我小时候的春节。小时候的我们是多么的期待春节的到来,我们会去逛庙会,会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去放鞭炮。长大了,我们没有了那份童真,没有了那份热闹。人们忙着工作,春节的假期又那么短,相聚的时间总是短的。小孩没有以前那么自由了,成了爸爸妈妈的宝贝,吃的、用的都没有那么稀罕了。连鞭炮也是不准碰的,因为是危险的。而读书的、工作的人们总是还没有过完元宵就开始自己的旅程了。

  我在想,小时候那忙碌的春节不会回来了吧,那北京的春节还有以前那么纯朴的热闹了吗?估计还是会发生变化的。我喜欢老北京的传统春节,喜爱那份自然,喜爱那份热闹,喜爱那份温馨与美好。同时我也怀念那忙碌的春节。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10

  今天,我仔细阅读了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从中积累了许多关于旧时春节的知识,同时也对春节有了更深的了解。

  北京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腊八时,各家都会用各种米、豆、干果熬粥,这和我们现在比较相似。街上会出现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货摊,那时的孩子们喜吃一种用各种干果与蜜饯和成的东西,叫杂拌儿。我想:它应该是薯片、蔬果干之类的吧!老舍先生写道:孩子们还喜欢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这和我们现在的孩子特相同,过年就喜欢放鞭炮和烟花,这多热闹呀!

  那时的大人们,忙着给孩子们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年妈妈都要给我买新衣服过年,我特喜欢。老舍先生说:除夕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我们现在可没了这些规矩,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就急急忙忙地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了。

  那时街上的'店铺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初六才开张,这和我们现在大不相同了,我在正月初二时和爸爸妈妈逛街,各色商店、超市,还有肯德基、麦当劳,全都人满为患,大家都出来购物、消费,人人脸上喜气洋洋。我最喜欢花灯了,老舍先生道:那时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如今的花灯,除了保持原有的手工制作外,还增添了塑料、电动、声控等特色,越来越丰富多彩。

上海龙凤1314  你看,北京的春节虽与我们现在有些不同,但那热闹的气氛始终没有改变,人们对迎接美好的明天都满怀着希望!新年快乐!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11

上海龙凤1314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用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感受着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气氛,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就开始了,那天人们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买年货、过小年……春节的前期准备开始了。紧接着,老舍先生详细描述了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正月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直到正月十九春节才渐渐结束。

  书中描绘的春节太让我向往了。虽然现在的春节少了鞭炮的陪伴,少了很多有仪式感的项目,但是我仍然那么期待和喜爱春节。

  临近过年,我先忙活起来了。把大红纸铺在桌上,拿出毛笔、饱蘸墨汁,“刷刷”几笔,一个大福字写好了。楷书、隶书、行书,哈哈,多写些福字送给邻居爷爷奶奶们,祝他们福气多多、幸福多多。

  贴福字、吃饺子是春节里必不可少的节目。除夕夜,我最爱的就是和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奶奶拌馅儿,爸爸擀皮儿,妈妈、哥哥和我负责包饺子。把一枚硬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就在下一年里财源滚滚;把花生、糖果包在饺子里,谁吃到了就会有一年的好运气……饺子虽然包得不那么好看,但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多么幸福啊!

上海龙凤1314  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五一”“十一”假期也让人们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方式。有些年轻人不再稀罕老舍先生文章中提到的.赛轿车赛马的场面,不再迷恋街头卖爆竹拉洋片的热闹场景。各种风味中西糕点取代了蜜供、麦芽糖和江米糖。年味儿渐渐淡了。

  但是“年”已经刻入我们的心扉,融入我们的血脉。不管身处何方,都要赶回家,和家人共享团圆,这不就是春节的意义吗?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12

  读完《北京的春节》这本书充分的让我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而做完这本书的思维导图更是让我觉得收获多多!刚打开这本书,我首先被书中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吸引住了,看的不亦乐乎,同时我又仔细阅读了书中的文字部分。

上海龙凤1314  首先,思维导图的画图部分要和这本书主题相符,必须要有春节的元素,比如爆竹、烟花、福字等......,中间总干的画图完成后,支叉的文字部分首先我对作者做个简介,我觉得不管看什么书,我们都要了解一下作者,这也是知识的积累,然后通过阅读全文发现整个文章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我就归纳了几个重要节日时间点,总结完后,我又根据每个时间点简要的概括了一下每个节日的风俗和人们的具体活动,读到最后,看到文章中那些民俗的老物件很有意义,我也总结到了思维导图上,这样,我的思维导图就完成了。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最先看到我的思维导图,或许你对这本书的内容就有了大概了解,这也是思维导图的收获所在吧!读书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把好词好句好的段落用红笔勾挑出来,这样,等再看的时候印象会更深一点。妈妈总是教育我要把好词好句背下来,这样积累下去,就变成自己的知识财富了。读每一本书,我们都要对知识有所收获和积累,这才是读书的意义!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 13

  看完了《北京的春节》通过著名作家老舍的描写了解了北京与众不同的春节。

上海龙凤1314  腊八:家家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腊八粥,泡腊八蒜。小孩,大人各忙各的。小孩:买杂拌、买爆竹、各种各样的玩意儿。而大人则预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腊月二十三:一到了腊月二十三天,天一黑家家炮火连连,灯火通明。一过二十三大家又忙活起来。

  除夕: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气。家家都穿起新衣服,贴上了对联,灯火通明,鞭炮日夜不停人们必须回家来吃年夜饭。

  正月初一:午前男人去老家拜年,女人则在家中招待客人,城内还办起了庙会小孩们经常去逛庙会。

上海龙凤1314  正月十五:元宵上市许多店铺都挂起了各式各样的彩灯,到了晚上就有更多人来参观。

上海龙凤1314  到了正月十九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上海龙凤1314【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相关文章:

北京老舍故居06-09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通用06-13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读后感(精选21篇)08-13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读后感(通用16篇)03-14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通用13篇)03-14

老舍北京的春节读后感(通用14篇)03-13

老舍诗词04-06

老舍简介02-26

老舍的影响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