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时间:2021-02-27 10:00:08 记承天寺夜游 我要投稿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上海龙凤1314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上海龙凤1314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上海龙凤1314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上海龙凤1314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上海龙凤1314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上海龙凤1314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上海龙凤1314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上海龙凤1314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上海龙凤1314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上海龙凤1314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上海龙凤1314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上海龙凤1314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上海龙凤1314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上海龙凤1314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上海龙凤1314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上海龙凤1314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上海龙凤1314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上海龙凤1314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上海龙凤1314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上海龙凤1314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上海龙凤1314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上海龙凤1314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上海龙凤1314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上海龙凤1314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上海龙凤1314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上海龙凤1314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上海龙凤1314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上海龙凤1314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上海龙凤1314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上海龙凤1314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学生思考,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上海龙凤1314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

  (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海龙凤1314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上海龙凤1314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上海龙凤1314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

上海龙凤1314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上海龙凤1314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上海龙凤1314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上海龙凤1314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上海龙凤1314  一、导入解题

上海龙凤1314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上海龙凤1314  2、作者简介:

上海龙凤1314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上海龙凤1314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上海龙凤1314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上海龙凤1314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上海龙凤1314  四、赏读品味语言

上海龙凤1314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上海龙凤1314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⑴丛中蛙鸣不断。⑵村中狗吠鸡鸣。⑶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上海龙凤1314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上海龙凤1314  2、看图写景抒情

上海龙凤1314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上海龙凤1314  1、 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 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上海龙凤1314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上海龙凤1314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上海龙凤1314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上海龙凤1314  3、 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上海龙凤1314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 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上海龙凤1314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上海龙凤1314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上海龙凤1314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上海龙凤1314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上海龙凤1314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上海龙凤1314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上海龙凤1314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上海龙凤1314  四、生展示背诵成果。

  五、作业布置

上海龙凤1314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上海龙凤1314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上海龙凤1314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上海龙凤1314  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上海龙凤1314  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上海龙凤1314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⑴读准字音:

上海龙凤1314  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⑵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上海龙凤131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上海龙凤1314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相与步于庭中。 共同,一起

上海龙凤1314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品味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上海龙凤1314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上海龙凤131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上海龙凤1314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上海龙凤1314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上海龙凤1314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上海龙凤1314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上海龙凤1314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上海龙凤1314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上海龙凤1314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上海龙凤1314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上海龙凤1314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上海龙凤1314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小结

上海龙凤1314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上海龙凤1314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上海龙凤1314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上海龙凤1314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海龙凤1314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上海龙凤1314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上海龙凤1314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上海龙凤1314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上海龙凤1314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上海龙凤131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上海龙凤1314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上海龙凤1314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上海龙凤1314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上海龙凤1314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上海龙凤1314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上海龙凤1314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现实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充分了解环境问题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上海龙凤1314  2、能力目标:

上海龙凤1314  通过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以实际行动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和自觉性。

  3、觉悟目标:

上海龙凤1314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因为本课的教学立足点就在于要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只有突出讲解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去依法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能为后两框内容的学习奠定一份情感基础。

上海龙凤1314  2、教学难点:

上海龙凤1314  环境问题的含义。因为在平时许多学生常将环境问题的含义认为就是人类任意排放废气物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也是环境问题。所以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让他们学会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

  三、教学准备

上海龙凤1314  1、布置学生预习本课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目的。

  2、教师和学生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广泛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几幅美景图片和韩红的《家乡》歌曲把学生引入美好环境的氛围,然后峰回路转发问: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是危言耸听?给学生一个突兀的感觉,创设一个疑问,导入新课的学习。

上海龙凤1314  2、解决环境问题的含义这一教学难点:

  用丰富的图片资料、事例和漫画,从环境受污染的种类出发,形象地告诉学生,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出现了问题,从而引出环境问题的含义。再用一条连线题帮学生回顾环境问题的两个具体表现。

上海龙凤1314  3、解决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这一教学重点:

  通过超连接的形式,把图片、文章、事例、数据与环境问题的具体危害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说明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五、课堂小结

  用回放课件的形式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再让学生通过上述的资料谈谈对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使学生有了情感升华,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韵味。

上海龙凤1314  2.通过品读,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上海龙凤1314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上海龙凤1314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上海龙凤1314  一.猜字,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请打开课本第195页。上课前,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放松放松:

  屏显:猜字

  这是一个繁体字,是个什么字?

  学生自由竞猜

  2.它就藏在课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描绘“”的构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户”;这个字是:“闲”(板书)。

  3.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闲――人身无事。月亮照进门里,这番景色,看了很惬意,悠闲――情绪安适。

  板书:

  闲

  身 情

  无事安适

  这是“闲”的两个境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闲”的最高境界。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儿。现在,哪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

上海龙凤1314  生朗读毕,引导学生评价,主要从音准和停顿两个方面来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下面两句的停顿。

  屏显: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上海龙凤131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齐读课文。

上海龙凤1314  3.学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交流,或询问老师。

  4.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84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谁能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上海龙凤1314  提示:一个晚上,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赏月。(提示学生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来回答。)

  三.品读,体悟“闲”字。

  1.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上海龙凤1314  提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屏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上海龙凤1314  3.作者把自己和张怀民自称为什么?

  预测,明确:闲人

上海龙凤1314  4.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上海龙凤1314  屏显:此处,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上海龙凤1314  提示:1.行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请关注描写作者行为的词句。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5.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上海龙凤1314  (1)行为描写部分分析:

上海龙凤1314  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上海龙凤1314  A.抓住以下几个重要词语进行品析:

上海龙凤1314  解衣欲睡――无事可做只有睡觉,空闲。

上海龙凤1314  欣然起行――看见美丽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闲情逸致。

  遂至――于是,就。说明做事不假思索,随心所欲,想走就走。

上海龙凤1314  相与步――肩并肩,手拉手散步。说明两人是同病相怜、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闲。

上海龙凤1314  B.小结:在这个美丽的月夜,苏轼“闲”而早睡,“闲”而看月,“闲”而寻友,“闲”而赏月。他行事自由,无所拖累,他已经到达了“闲”的第一个境界。(画△将“身-无事”框起)

  C.但他在“闲”字里,心情却是起伏变化的。哪位同学能把他心理活动的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上海龙凤1314  指导朗读:要读出作者当时复杂变化的心情:解衣欲睡(无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念无与为乐者(郁闷)――怀民亦未寝(欣慰)――相与步于中庭(闲适)。

  (2)景物描写部分分析:

上海龙凤1314  屏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上海龙凤1314  A.指名翻译这个句子。

上海龙凤1314  提示:庭院里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积水,水里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可结合“如”、“盖”引导。

  B.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提示:月光。

上海龙凤1314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么词语形容水的特点的?

  提示:空明。

上海龙凤1314  D.注解中对“空明”的解释只有“澄澈”,我觉得还远远不能表达“空明”的丰富内涵。你还能从“空明”读出水的什么特点?(或怎么样的水才能清澈见底?)

  提示:纯洁、宁静。

  E.“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纯洁、宁静。你觉的“空明”还是在写什么?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导:心如止水(没有杂念,抛弃了烦恼和个人得失)。

  F.小结:这就是“闲”的第二个境界。(画△将“情――安适”框起)

  G.让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作者宁静、纯洁的心情。

  学生朗读,并作指导:语速缓慢、平和;“盖”字要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上海龙凤1314  四.迁移,感受旷达。

  1.苏轼从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看一些诗句。

上海龙凤1314  屏显:(写月光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生齐读后,师结:别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为什么,苏轼能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别人不一样。

上海龙凤1314  3.知人论世,体悟作者心情。

  屏显:(1)苏轼其人:苏轼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在家庭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罪名,投入监狱,险些丢了性命。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上海龙凤1314  苏轼此时的心情应该也会是苦闷、孤独的,从前面行为中就能看出他的无聊。那他怎么还能有这样的心情?

  屏显:苏轼,你真是个________的人啊!

  预测,明确:豁达乐观、闲适洒脱,等等。

上海龙凤1314  4.引用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语及苏轼贬官诗,补充说明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屏显:

  (1)他有远大抱负,却五次遭贬。

  他一生坎坷,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心智卓绝,身上元气淋漓,朗然刚正,悠游坦荡自在。他身居要职却从来激情飞扬,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间盛宴,一生载歌载舞,深得人间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

  (2)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五.总结,提升感受。

上海龙凤1314  1.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课文,读出苏轼的豁达乐观。

上海龙凤1314  2.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闲”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显:(在《平湖秋月》乐曲声中字幕徐徐升起)

上海龙凤1314  苏轼从承天寺夜游中收获了许多欢乐,这是他的悠闲赐予他的。

上海龙凤1314  他恬淡闲适之心地并没有亏待他,不但让他享受了山水之乐,自然之情,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和灵气。

  于是,人生失意,身处困境时,他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于是,中秋之夜,骨肉分离时,他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上海龙凤1314  怀一颗闲适恬淡悠远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鸟,皆美之化身,自得其乐。

上海龙凤1314  去功名利禄远点,则利欲不熏我心,清贫能守,则博爱及物。

  清风明月在怀

  功名利禄看透

上海龙凤1314  六、巩固,布置作业:(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上海龙凤1314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上海龙凤1314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上海龙凤1314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1.由月亮话题导入

上海龙凤1314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之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上海龙凤1314  二、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㈠ 初读课文

上海龙凤1314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1、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上海龙凤1314  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㈡ 再读课文

上海龙凤1314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能整体翻译课文。

  三、学中求问 问中求学

  ㈠ 学中求问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小组交流,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

  ㈡ 问中求学

  要求:解决各组提出的问题

  弄清重点词意

上海龙凤1314  四、读思结合 不殆不罔

上海龙凤1314  三读文章,探究思想

  1、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提出问题。

上海龙凤1314  2、问题整理归纳

上海龙凤1314  ⑴ 作者为什么会夜游?又为什么到承天寺去?所见夜景如何?引发怎样的感叹?(用原文回答)概括层意。

上海龙凤1314  ⑵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⑶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⑷ 细细品味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简要说明景物特点,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⑸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上海龙凤1314  ⑹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上海龙凤1314  3、师生交流,问题解答。

  ⑴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上海龙凤1314  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

上海龙凤1314  ⑵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上海龙凤1314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上海龙凤1314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上海龙凤1314  ⑶ “欣然” 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上海龙凤1314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上海龙凤1314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⑷ 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⑸ 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⑹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上海龙凤1314  五、学以致用 小试身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仔细阅读下面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上海龙凤131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海龙凤1314  六、学而省之 评价收获

上海龙凤1314  1、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上海龙凤1314  2、这篇文章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上海龙凤1314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写真生活,抒真情感。

上海龙凤1314  七、学而习之 不亦乐乎

  布置作业:

  1、积累吟咏月亮的诗句。

上海龙凤1314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 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附:板书设计

上海龙凤1314  叙事──寻伴夜游 闲人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失意苦闷 抒情──月下感叹 旷达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上海龙凤1314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积累。

上海龙凤1314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略)

  二、研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上海龙凤1314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听录音

上海龙凤1314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上海龙凤1314  (二)、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

上海龙凤1314  (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上海龙凤1314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上海龙凤1314  (1)念无与为乐者

上海龙凤1314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上海龙凤1314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上海龙凤1314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上海龙凤1314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个别朗读开始。

  (三)、三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上海龙凤1314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上海龙凤1314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四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

上海龙凤1314  三、课堂小结(略)

上海龙凤1314  四、拓展、积累

上海龙凤1314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

  ——李白

上海龙凤1314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业

上海龙凤1314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上海龙凤1314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上海龙凤1314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上海龙凤1314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海龙凤1314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上海龙凤1314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上海龙凤1314  3、全班齐读。

上海龙凤1314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上海龙凤1314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

  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再读,析“夜游”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问题

上海龙凤1314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上海龙凤1314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预设:喜悦、郁闷、悲凉、寂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上海龙凤1314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上海龙凤1314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上海龙凤1314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上海龙凤1314  预设:心胸开阔、宁静、轻松、摆脱被贬的烦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上海龙凤1314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重点。

  五、深读,悟“闲”情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

上海龙凤1314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上海龙凤1314  呢? 学生自由回答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上海龙凤1314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明确: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六、拓展延伸

上海龙凤1314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上海龙凤1314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上海龙凤1314  七、课堂总结及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板书设计:

  月:空明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

上海龙凤1314  苏轼 闲人:清闲之人 悠闲之人

  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上海龙凤1314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上海龙凤1314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上海龙凤1314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上海龙凤1314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上海龙凤1314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上海龙凤1314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上海龙凤1314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上海龙凤1314  2、作者简介:

上海龙凤1314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上海龙凤1314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上海龙凤1314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上海龙凤1314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⑴ 丛中蛙鸣不断。⑵ 村中狗吠鸡鸣。⑶ 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上海龙凤1314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上海龙凤1314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上海龙凤1314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上海龙凤1314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上海龙凤1314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上海龙凤1314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上海龙凤1314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赚钱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吗?”“生娃娃。”“为什么生娃娃?”“让他放牛。”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

上海龙凤1314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上海龙凤1314  (边说边出示引号中文字)

  师: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上海龙凤1314  师: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出示文字)

上海龙凤1314  (念):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师: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初读

上海龙凤1314  1、生介绍苏东坡。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2、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学生朗读

上海龙凤1314  4、 听录音朗读,比较不足在哪里。再齐读。

  5、 读懂了吗?请针对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提问。

  三、寻“乐”

上海龙凤1314  1、 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 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上海龙凤1314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

上海龙凤1314  (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

上海龙凤1314  (3)翻译。

上海龙凤1314  (4)齐读,并背诵这句话。

  四、“闲”的深究

上海龙凤1314  1、发感慨: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上海龙凤1314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

上海龙凤1314  (3)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

  (4)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2、闲人为何意?

  (1)了解“乌台诗案”

  (2)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3)闲人:闲情逸致的人。(齐读、背诵这句话。)

  (4)再次齐读,应读出感情:乐、悠闲。

上海龙凤1314  3、师:这样看来,闲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在文章中有无告诉我们?

  生:各抒己见。

上海龙凤1314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各抒己见。

上海龙凤1314  明确: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上海龙凤1314  师:常人有何杂念?

  追名逐利

  五、总结

上海龙凤1314  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

  (1)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

上海龙凤1314  (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

上海龙凤1314  (3)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布置作业

上海龙凤1314  1、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学习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上海龙凤1314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海龙凤1314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上海龙凤1314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上海龙凤1314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2、自主学习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上海龙凤1314  重点字词:户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交横

  盖 闲人

  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2、3题)

上海龙凤1314  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上海龙凤1314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上海龙凤1314  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

  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上海龙凤1314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上海龙凤1314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上海龙凤1314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 ,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上海龙凤1314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上海龙凤1314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五、课堂背诵及小练习

  六、课堂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上海龙凤1314  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 ------比喻 抒情、议论: 闲人 旷达胸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从字词文意到品赏体悟,紧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学生学有所得。自学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足之处是背诵没有当堂完成。

上海龙凤1314【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范文

2.《记承天寺夜游》古诗教学设计

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模板

4.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5.《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模板

6.《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范文

7.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

8.记承天寺夜游考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