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4-04-02 14:45:2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要投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海龙凤131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充满诗意的离别诗,其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更是脍炙人心,意境优美,文字绮丽,被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览。

  原文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上海龙凤131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上海龙凤1314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上海龙凤1314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

上海龙凤131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上海龙凤131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作者简介

上海龙凤1314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关于黄鹤楼

上海龙凤1314  黄鹤楼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其余三座为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江苏镇江的北固楼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原在武昌城西南二里的黄鹄矶上。有的文章云黄鹄矶位于蛇山的首部,不确。黄鹄矶与蛇山并非一地。因1956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要利用黄鹄矶作为桥墩底座,方将黄鹤楼由黄鹄矶迁于今址——蛇山之上。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的孙吴,据《元和郡县图志》:“吴(大帝孙权)黄武二年(公元223),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因兵燹、水患诸原因,屡遭毁坏亦历代都有兴建,而且建筑样式皆有所不同。现今的黄鹤楼为1993年武汉市政府所建,样式仿唐,楼高七层,外圆而内方。至于为何叫黄鹤楼,有各种说法,但都与仙人过境有关:《太平寰宇记》云:“昔费文玮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号为黄鹤楼”;《南齐书·州郡志》则记为仙人王子安:“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也”。武汉当地还有个传说,说有位辛氏曾在城西矶头卖酒,有个道士前来饮酒数坛不醉,辛氏知是奇人,殷勤供奉而不索一文,道士临别时,取佐酒之桔皮画鹤于粉壁之上,每有客前来饮酒,鹤即起舞,四方闻之,前来饮酒观看者塞途,辛氏亦因此致富。十年后,道士再来酒店,以手招鹤,遂跨鹤而去。辛氏遂于此处建楼以供奉。

  黄鹤楼矗立于大江之滨,与北岸的龟山遥遥相对,上依河汉,下窥荆楚;鹦鹉洲供芳草于脚下,汉水长江交汇于眼前。唐宋以来,即是登临绝佳之处,墨客骚人,题咏甚多,最出色者莫过于盛唐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把古与今、传说与现实、他乡美景与客子之愁巧妙地挽合在一起,并配之以白云、大江、晴川、洲渚阔大的背景,更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和行人的渺小,确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登览诗,所以李白游黄鹤楼时曾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后来写的《登金陵凤凰台》,其结构和表达方式,也完全化用了此诗。黄鹤楼的楹联,以近人的一幅长联最为著名,上联云:“数千年胜迹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佳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今古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下联是:“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诗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晚清张之洞任两湖总督时曾两次重修黄鹤楼,今留下一篇《重修黄鹤楼记》和一幅名联,联云:“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均从江汉起;近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欧亚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上海龙凤1314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上海龙凤1314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上海龙凤1314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上海龙凤1314  (2)理解感悟古诗。

上海龙凤1314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孤帆渐渐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接一起。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意。

上海龙凤1314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直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上海龙凤1314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海龙凤1314  (3)“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诗,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探讨,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积累。”这个训练是积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

上海龙凤1314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上海龙凤1314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碍对诗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等词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古诗,诗中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次之所以选择这首古诗作为教学内容,是因为我不知道古诗要怎么教。说实话,特别感谢年级组的姐妹们,一次次听我试讲,一次次帮我出谋划策,让我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了太多太多。

  课堂中,我首先出示李白画像,请学生介绍李白,并背诵学过的李白诗句,在复习回顾中引进新内容;出示诗题后,请学生谈谈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理解诗题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及其他字词;接着引导学生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在读会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借用注释、插图、字典等资料理解诗意,在此过程中我讲的很少,只在学生理解不到的地方稍作点拨,引用地图、相关诗文等予以拓展、引导;理解诗意后,用划朗读节奏、重音的方法把诗读出韵味来。为了更好地品味诗情,借用视频资源,直观感受离别情景,从而引发想象,感情朗读古诗;最后由这首离别诗拓展开去,回忆学过的其他送别诗,鼓励学生搜集更多送别诗,进一步感受友人之间真挚的情谊。

上海龙凤1314  这份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发挥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遗憾得很,由于执教者的原因,许多细节处理不当,尤其在指导朗读、品味诗情的环节,非常草率地走了下过场,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上海龙凤131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与赏析11-2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原文翻译及赏析09-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赏析04-1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翻译赏析03-1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翻译、赏析01-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原文翻译与赏析08-0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以及赏析04-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原文及翻译古诗赏析03-0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翻译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