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案设计

时间:2023-03-23 10:28:19 归园田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海龙凤1314《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反映了诗人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本次活动主题是“中小衔接”,主要目的是使小学与中学加强联系,彼此了解。“中小衔接”,就小学教师而言,应该切实立足于“小”,放眼于“中”: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课堂难度,进行教学设计,而不能过度拔高,不能越俎代庖地用初中的高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撕开一个小口子,引领学生管中窥豹,从而激发学生对初中生活的向往,留下强烈的学习期待!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过渡,尽量使小与中做到无缝连接。

  《课标》要求小学高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对初中学段做出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本教学设计更强调对古诗的诵读指导,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感受陶渊明归隐躬耕时的恬淡与悠闲的生活状态、满足与豁达的心理世界;适当增多了对个别词语的注解,从而在“扫清阅读障碍”上加大了帮扶力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更便捷地进行感悟和欣赏。

  【教学目标】

  1.保护诗的整体诗性,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的意韵;

  2.填补诗的合理空白,使学生在大量的举像中感知诗的意象;

上海龙凤1314   3.走进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在高度的共感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举像、造境,使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对“田园生活”有更加丰富、立体的认识。通过适度拓展,使学生走进陶渊明的时代,了解陶渊明的境遇,感受陶渊明的内心,领悟田园诗带来的独特意境。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一)设疑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

  (二)揭示课题

上海龙凤1314   介绍 “园田居”,引出课题“归园田居”。

  (三)朗读指导

上海龙凤1314   1. 一读,意在正音

  (1)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许,从他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拿出课文纸,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上海龙凤1314   (2)指名读。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 二读,重在节奏

  (1)诗是有韵律的,首先要注意断句。来,自己划一划。

  (2)指名读,相机指导。

  (3)除了停顿要恰当以外,要读出韵律,还有个诀窍,就是“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ppt出示)。

  3. 三读,旨在读懂

  (1)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试着找找答案?

  (2)在这首诗中,你发现陶渊明是一个干什么的人?(种田的农夫)从哪里看出来的?

上海龙凤1314   ①“种豆南山下”

上海龙凤1314   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上海龙凤1314   (3)他是一个怎样的农夫?说说你的理由?

上海龙凤1314   ①勤奋的农夫:“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②不善农活的农夫:“草盛豆苗稀”

上海龙凤1314   ③豁达(洒脱)的农夫:“衣沾不足惜”

  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了。

  4. 四读,贵在兴致

上海龙凤1314   (1)不过,要想更好地了解他,不仅要关注人本身,还要关注诗中的“景物”。那么,在这首诗中,发挥想象,你又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交流:

上海龙凤1314   ①“南山”:你能用上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南山吗?

  ②“月”: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

上海龙凤1314   月亮仅仅只是照亮了陶渊明回家的路吗? 还照亮了哪里?

上海龙凤1314   ③“道”:长满野草的“羊肠小道”

  ④“夕露”:晚上的露水晶莹的露水

  南山如画,明月皎洁,羊肠小道,草木茂盛,夕露晶莹,假如你能看得见,皎洁的月光下,陶渊明的脸上洋溢着怎样的表情?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首诗。

  二、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一)聚焦“园田居”,体会满足之感

  1. 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农夫正悠闲、惬意地走在田间小道上。他要去哪儿?(回家)他家在哪儿?(园田居)(板书:身归园田居)

  读——“身归园田居”

上海龙凤1314   (二)五读,借助吟诵,强化情感

  1.走在回家(回园田居)的小路上,陶渊明悠哉悠哉,心情愉悦。老师有个疑问,当你感到快乐,感到满足的时候,你会干什么?(唱歌)在古代那不叫唱歌,确切的说,那叫“吟诵”,想听吗?(教师吟诵)

  2. 有趣吗?咱们合作一下,老师吟诵一句,你们朗诵一句好吗?

  三、互文印证,读透诗心

上海龙凤1314   (一)设疑,指向“愿”字

上海龙凤1314   1.同学们,听了这么多遍,你的心中是否泛起一个疑问呢?

  2.“愿”是什么意思? (板书:心愿)

  (二)拓展

  其实,陶渊明在他的第一首《归园田居》中就已经做了解答。

  陶渊明啊,出生在东晋末年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崇尚自然:

上海龙凤1314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成年后,他希望做一个贤臣,造福一方百姓。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当时东晋王朝官场上乌烟瘴气。他的理想根本就无法实现。

上海龙凤1314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他越发渴望做回自己,重获自由。

上海龙凤1314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41岁那年,陶渊明当上了彭泽县的县令。一天郡里的太守派督邮来视察工作。当时的督邮虽然官品不高,但却常常假借太守的势力,作威作福,耀武扬威。这个督邮,更是如此!他一到彭泽县的驿馆,就差人叫陶渊明来拜见他。陶渊明虽然平时就不肯趋炎附势,对这个狐假虎威的督邮更是看不惯,但又不得不见。正当他刚出门的时候,手下急忙喝止:“大人,且慢……”。陶渊明早就受够了官场上的这一套,于是愤慨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便交出官印,辞去了仅仅做了80天的县令,回到了他的园田居。

  现在他终于重返自然,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上海龙凤1314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上海龙凤1314   回到农村后,陶渊明首先要做的就是——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其实跟我们今天学习的“其三”非常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上海龙凤1314   对于陶渊明来说,田园生活虽然辛苦,却是惬意自在的,他这样描绘道: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上海龙凤1314   田园生活轻松自在,陶渊明乐享其中,所以,即使是“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他也会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三)交流

上海龙凤1314   陶渊明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上海龙凤1314   相机板书“有田园”

  (四)深入引导

  1. 陶渊明仅仅只是从南山的豆地里回到园田居吗?

  2. 告别官场,陶渊明来舍弃了什么? 回归田园,他又得到了什么?

  3. 远离官场,回归田园,值不值得?

上海龙凤1314   ppt倒着出示《归园田居 其三》中的诗句,并引读。

  这所有所有的“不足惜”,都是因为此时此他愿望终于——实现了!“南山如画来相伴,明月有情照我还。万般烦恼不足惜,只因已了田园愿。”

上海龙凤1314   4. 来,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首诗。

  四、聚焦影响,传承经典

  1.此时此刻,在你的心目中,陶渊明还仅仅只是一个在南山下种豆的农夫吗?

  2. 文如其人,陶渊明的诗跟他的人一样,质朴简单,崇尚自然.他开创了新的诗歌流派——田园诗派。

上海龙凤1314   3. 千百前来,他的田园、他的诗歌,连同他的品格,为我们构建出一个桃花源般的理想净土和精神家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00多年后的唐代:

  引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上海龙凤1314   那一轮照亮了陶渊明心境的明月,也照亮了 “诗仙”李白的品格: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是一脉相承的。

  引读张志和的《渔歌子》。

  500多年后的宋代:

  苏轼称赞道:“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更是写下了109首和陶诗。来表达对陶渊明的赞赏之情。

  引读《清平乐 村居》

上海龙凤1314   1400年后的近代:

上海龙凤1314   著名作家林语堂这样称赞道:“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

上海龙凤1314   1600多年后:

上海龙凤1314   就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也走进了陶渊明,深深地体会到他因为(指板书)“心有田园愿”,所以,“身归园田居”。

上海龙凤1314   引背:种豆南山下——

  4.穿越历史,一唱千年,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而更多更多的经典在这儿,在你们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等着大家去欣赏,等着大家去传承!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

  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与中国文学史上前前后后诸多的田园诗人相比,陶渊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亲自参加了农业耕作,并在诗中真切地表达了其中甘苦。他自述参与农耕的诗作共有六首,其他一些诗也涉及农耕,但并非专写此事。在这几首诗中,以这首《归园田居》(之三)与另一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最为人称道。

  初看,此诗平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但却得到人们的欣赏并广为传诵,原因何在?

  主要就在于,陶渊明的视角是诗人的,不是普通农夫的,他所表达的是只有诗人耕作才会产生的感受,不同于田者自歌。他看似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朴厚悠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写出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们不妨从他对农耕的态度讲起。

上海龙凤1314   诗作开头两句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篇十分自然朴素,诗人在南山下种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况是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面对这种情况,诗人是什么态度呢?地地道道农夫的态度,很可能是要焦虑的,或者干脆放弃了,而诗人却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芜,他还要精心侍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起来去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出现在天空才扛着锄头回去。为了这长得稀疏的豆子,诗人还要在草木丛生的狭窄小道上行走,以致晚间的露水打湿了衣裳。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么做值得么?诗人最后道出了种豆之意,原来豆子的丰茂与否,并不是他特别挂心的,衣服被沾湿更是小事一桩,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对于他整个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意愿究竟是什?这首诗没有说,我们可以从诗人其他的诗作中看出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虽然一年过去到底种了多少地,收获有几多,诗人从不曾考虑;可是在农事耕作里遇到的事情大多让他心神舒畅。因而,他吟咏不辍,虚掩柴门,甘心做个耕作于陇亩之间的百姓。依循同一思路,豆子多少,诗人并不计较,关键在于他能在农事中得到乐趣,觉得做个农夫挺不错。《西田获早稻》一诗在备述农家事之后,亦云:“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可见,诗人的意愿就是能在田园安居,过着自食其力的耕种生活。

上海龙凤1314   早起晚归去耕种,诗人也认为是苦差事,他之所以不说它苦,是因为怕辜负了自己的心志。而且,尽管耕作让人四体疲劳,可没有外界特别的忧患干扰,人的心灵能够得到安宁。他说:“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其一)“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西田获早稻》)在《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里,诗人就不仅不言春作苦,而且还写了他在种豆一事中得到的淡淡的欣悦。

  文人士大夫对于耕作,还有两例可以与陶渊明相对照,从中更可以看出陶的个性特点。

上海龙凤1314   汉代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曾作有歌诗,也言及种豆。陶诗首二句可能受到杨的启发,也可能根本未受杨的影响,二人所言之事类似,只是偶合而已。不管真实的情形如何,我们都能够看出他们对种豆所持的态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据《汉书·杨恽传》载,杨恽被废为庶人之后,“家居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他过着以财自娱的生活,看起来没有亲自参加耕作的可能性更大些。但他在《报孙会宗书》中却说:“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知何者为是。杨自云酒后耳热,仰天拊缶歌呼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他也在南山种豆,但却听之任之,根本不加整治,由它自生自落。因为他认为,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想富贵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由此看来,杨恽即使真的自己耕田,也只是用以发泄悲愤而沉沦的情感罢了,与陶渊明耕种以求食的朴素目的,在耕种中得到精神愉悦的态度截然不同。

上海龙凤1314   陶诗中谈及“理荒秽”,这让人联想起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从屈原的诗作中,我们看不到种豆的事情,不过他有对种植的表述。《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屈原自云栽种了百亩香草,并对这些香草寄与了厚望,希望它们长得枝叶峻茂。如果香草枯萎断绝,他不会为之悲伤,可是香草却变得芜杂污秽,改变了自然的芬芳高洁品质,这让诗人哀叹不已。屈原可能真的种植过香草,但诗中并非重在写植草种花,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赋予此事以象征意义,指的是诗人曾培植教育过一些弟子,可是,他们却和政治上的反动者同流合污,失去本来的贞正品格,使诗人深感痛心。

  与杨恽和屈原相比,陶渊明既不像杨恽那样对南山之豆不闻不问,也不像屈原那样有所寄托,他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别是一种顺任物之自然,顺任人之自然的态度。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看似平淡的语句因此饱含醇厚的诗意。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卓越之处。

  与诗人自己其他的作品比较,就能够略知一二。比如,同是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表述,《西田获早稻》云:“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此诗则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理荒秽”所说行动的指向性就比“肆微勤”具体多了,而且“带月荷锄归”一句不仅有形象,还写出优美温馨的意境,诗中有画,真切生动。有此警句,全诗生辉。诗人是“带月”而归,而不是月照而归,这样的措辞,就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流露出人物的风神,流露出人物对周遭景物的喜爱,虽然这欣喜是那样的淡,让人几乎不能觉察。富于形象性,篇有佳句,也是这首诗受人喜爱的一个原因。

上海龙凤1314   诗的语言平淡古朴,具有汉魏风格,不避重复就是一证。豆,草,沾衣等字样在短短的四十个字的小诗里,都重复出现,作者并不选择其他的语词来代替,这在近体诗中是很少见的。然而这些语词的重复并没有给人累赘之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朴实,仿佛诗原本就在作者胸中,是自己流出来的一样。他信口而吟,却自有旁人不能及的一片旷远散谈,天然浑成,真是令人企慕。

上海龙凤1314   就结构而言,不断的转折是本诗特色。豆苗稀就不要种了吧,可诗人还津津有味地早起晚归去整治。言及归来,似乎已经无话可说,诗人转而言说道上草木长,晚露打湿衣裳。沾湿了衣裳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说不足惜,只要不违背心志就行。就在这不断的转折中,诗人完成了一幅他心灵的风景画。转折虽多,却毫不费力,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如果不是性情本来就平和,如果不是语言的功力深厚,是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的。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02-15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01-16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思想感情01-16

《归园田居》鉴赏11-10

《归园田居》的赏析11-18

归园田居译文06-30

归园田居散文06-13

《归园田居》的意境05-13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06-22

《归园田居》说课稿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