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杜牧的诗词

时间:2024-01-26 15:20:11 杜牧 我要投稿

上海龙凤1314杜牧的诗词

杜牧的诗词1

上海龙凤1314  杜牧(803~80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进士,后来长期在各方镇为幕僚,武宗会昌以后,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年间回长安任职,官至中书舍人。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词

上海龙凤1314  杜牧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他的祖父杜佑,为三朝宰相兼名学者,著有《通典》二百卷。这种出身是杜牧一直很自豪的,对于他的人生理想也很有影响,他在《上李中丞书》中说,自己关心的是“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他曾写过《罪言》、《论战》等有关政治、军事的论文,曾注过《孙子》十三篇,还多次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方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

上海龙凤1314  可是,就算他真有管仲、诸葛之才,也未必能把唐王朝这件千孔百疮的衣裳补好了,何况他在中进士后十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幕府沉沦下僚,直到四十岁才当上州官。因此,他时常又感到失望,四十四岁时在池州刺史任上,还发出“为吏非循吏,论书读底书”(《春末题池州弄水亭》)的牢骚,任州官以前,更是以落魄公子、风流文人的身份,流连于酒市妓楼。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式的放荡形骸,所谓“嗜酒好睡,其癖已痼”(《上李中丞书》)式的懒散颓废,与他心中时时想参政治世的雄心壮志,正好完整地表现了杜牧的心灵。

上海龙凤1314  史学世家的遗风和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在杜牧那里没有机会像他祖父那样施展于实际政务或历史著述,却在他的诗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一些登临咏怀之作,别人写来大抵是流连山水,描摹自然,而杜牧写来,却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如《润州二首》之一:

上海龙凤1314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又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而另外一些咏史诗中,他的感触就更为明显了:

上海龙凤1314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登乐游原》)

上海龙凤1314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前者喟叹朝代兴亡变化,岁月倏忽变幻,后者感慨执政者的荒淫糊涂和世人的居安忘危,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他心底的悲凉。此外,还有不少咏史诗都很出色,最著名的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讽刺天子的荒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感慨历史变化的难以把握等等,都表现着他透过历史对现实的关注。

上海龙凤1314  怀古伤今,是不甘沉沦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家世门风的传统和实现理想的抱负所合成的力量在杜牧诗歌中的表现。

  然而,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中他说: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看著白苹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上海龙凤1314  在《九日齐山登高》中又说:“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这些诗中一面显着洒脱无羁和看破红尘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尤如那黄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难勉强,还不如在一时的良辰美景中沉醉,这正是哀中生喜。在《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中,我们更能看出他的心境: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上海龙凤1314  其实杜牧胸怀大志,常以韬略自负,又何尝甘于枯守淡泊?当他自称以“无能”为“有味”,说要逍遥江海的同时,却又恋恋不舍地回望唐太宗的'陵墓,遥想那辉煌的贞观盛世。

上海龙凤1314  不过,由于杜牧习惯从广大的历史上看待现实问题和个人遭遇,性格也比较豪爽开朗,他的诗中虽然有颓唐的成份,却并不显得局促阴暗,相反,无论感慨往事、针砭现实还是抒写怀抱、描摹自然,都能在忧郁中透出高朗爽健、意气风发、俊逸明丽的气格,这一点有些像刘禹锡。前面举出的诗可以看出这种特点,下面再录两首写景诗:

上海龙凤1314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长安秋望》)

  虽然写的都是秋景,却没有这一类诗常见的衰飒暗淡,倒有些明亮和高朗。

上海龙凤1314  据《云溪友议》载,杜牧曾指责白居易“诗体舛杂”,在杜牧本人所写《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中,也曾借李戡之口说元白体诗“纤艳不逞”、“淫言媟语”;而他应命给李贺诗集写序时又暗示说,李贺诗虽然奇丽谲诡,想象力丰富,但与《楚辞》比起来,“理”不及而“辞”过之(《李贺集序》),也就是诗缺乏思想而过分注重文辞。要革除这两方面的弊病,自然应该是在内容上要“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心”(同上),而在艺术上则要“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应该力求“高绝”(《献诗启》)。的确,他的诗风既没有元白诗平易滑俗的毛病,也不像李贺那样雕琢鑱刻,以艳险奇丽取胜。由于杜牧说过“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读韩杜集》)这样的话,并写有《杜秋娘诗》及《大雨行》这样颇似杜甫、韩愈风格的诗,一般认为他受杜、韩的影响较深。但是,从杜牧所擅长的七律、七绝的语言艺术上来看,他有杜甫那种讲究顿挫抑扬、开合回环的声律与布局的特点,但又不像杜甫那么沉郁浑厚,更多地有一种高朗俊逸的气质;而对于韩愈诗较为流畅轻灵的一面,杜牧确有所吸取,而对其最具有强烈特征的奇崛怪异的风格,杜牧却没怎么采纳。他的诗以七绝最为人称道,其次是七律。

  总体上说,是以明丽的意象和俊逸的气骨,加上他特有的历史感所形成的诗的深远开阔的视野,构成了其诗歌的特殊境界。

杜牧的诗词2

  秋夕 杜牧 唐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上海龙凤1314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上海龙凤1314  ①银烛:一作红烛。

  ②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③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④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⑤天阶:露天的石阶。

  ⑦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译文」:

上海龙凤1314  初秋时节,屋内烛光摇曳,那摆在一隅的画屏被染上了一层清冷的色泽,身穿轻罗衣衫的宫女手执小团扇,在屋外追捕着飞萤。夜色渐深,凉意渐浓,她来到宫殿台阶旁的草地上,侧卧在上面,仰头观看那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星。

  「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诗人通过阴冷索寞的'环境的描绘,暗示出宫女孤凄索寞的命运,表现出宫女孤寂的情思和幽怨。通篇未写一个「愁」字,而愁情浓郁,意在言外,极委婉含蓄之致。清人孙洙评此诗说:「层层布景,是一幅暮色人物画。」,说得极是。

杜牧的诗词3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上海龙凤1314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译文:

  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替爷从军、保家卫国,多次想回家时竭力克制着自己与边关将士大碗喝酒。想想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她也将会和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一样,永远博得后世敬爱!

  注释:

  木兰庙:《太平广记》云,黄州黄岗县(今属湖北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今有木兰乡。木兰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其故事可能产生于后魏,关于木兰的姓氏后人众说纷纭,应信有其人。

上海龙凤1314  弯弓征战:言木兰代父征戎,勇敢善战。

上海龙凤1314  拂云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喇特西北,堆上有明妃祠。明妃:指王昭君。

  赏析: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梦里”、“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说,“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这首咏史绝句写得很有特色,一没有引用典故,二没有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杜牧的诗词4

  河湟

上海龙凤1314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上海龙凤1314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上海龙凤1314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重登科

上海龙凤1314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上海龙凤1314  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

  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秋娘诗并序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

  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

  己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

  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

上海龙凤1314  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老濞即山铸,后庭千双眉。

  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

上海龙凤1314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花开堪折

  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锜长唱此辞。]

  濞即白首叛,秋亦红泪滋。

上海龙凤1314  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

  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

  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

  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

  月上白璧门,桂影凉参差。

上海龙凤1314  金阶露新重,闲捻紫箫吹。

  [晋书:盗开凉州张骏冢,得紫玉箫。]

  莓苔夹城路,南苑雁初飞。

  红粉羽林仗,独赐辟邪旗。

  归来煮豹胎,餍饫不能饴。

上海龙凤1314  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

  雷音后车远,事往落花时。

上海龙凤1314  燕禖得皇子,壮发绿緌緌。

  画堂授傅姆,天人亲捧持。

上海龙凤1314  虎睛珠络褓,金盘犀镇帷。

  长杨射熊罴,武帐弄哑咿。

上海龙凤1314  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

上海龙凤1314  崭崭整冠佩,侍宴坐瑶池。

上海龙凤1314  眉宇俨图画,神秀射朝辉。

上海龙凤1314  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

  王幽茅土削,秋放故乡归。

  觚棱拂斗极,回首尚迟迟。

  四朝三十载,似梦复疑非。

  潼关识旧吏,吏发已如丝。

  却唤吴江渡,舟人那得知。

  归来四邻改,茂苑草菲菲。

上海龙凤1314  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

  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

上海龙凤1314  我昨金陵过,闻之为嘘唏。

  自古皆一贯,变化安能推。

  夏姬灭两国,逃作巫臣姬。

上海龙凤1314  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织室魏豹俘,作汉太平基。

  误置代籍中,两朝尊母仪。

  光武绍高祖,本系生唐儿。

上海龙凤1314  珊瑚破高齐,作婢舂黄糜。

上海龙凤1314  萧后去扬州,突厥为阏氏。

  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

  射钩后呼父,钓翁王者师。

上海龙凤1314  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

上海龙凤1314  秦因逐客令,柄归丞相斯。

上海龙凤1314  安知魏齐首,见断箦中尸。

  给丧蹶张辈,廊庙冠峨危。

  珥貂七叶贵,何妨我虏支。

  苏武却生返,邓通终死饥。

上海龙凤1314  主张既难测,翻覆亦其宜。

  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

上海龙凤1314  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

  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

  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

  因倾一樽酒,题作杜秋诗。

上海龙凤1314  愁来独长咏,聊可以自怡。

  寄远·前山极远碧云合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前山极远碧云合,清夜一声白雪微。

  欲寄相思千里月,溪边残照雨霏霏。

  南陵道中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上海龙凤1314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上海龙凤1314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官为骏马监,职帅羽林儿。两绶藏不见,落花何处期。

  猎敲白玉镫,怒袖紫金鎚.田窦长留醉,苏辛曲护岐。

  豪持出塞节,笑别远山眉。捷报云台贺,公卿拜寿卮。

  连环羁玉声光碎,绿锦蔽泥虬卷高。

  春风细雨走马去,珠落璀璀白罽袍。

  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

上海龙凤1314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君为珠履三千客,我是青衿七十徒。

  礼数全优知隗始,讨论常见念回愚。

  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许浑先辈

上海龙凤1314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上海龙凤1314  芳草渡头微雨时,万株杨柳拂波垂。

  蒲根水暖雁初浴,梅径香寒蜂未知。

上海龙凤1314  辞客倚风吟暗淡,使君回马湿旌旗。

  江南仲蔚多情调,怅望春阴几首诗。

  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

上海龙凤1314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圣敬文思业太平,海寰天下唱歌行。

上海龙凤1314  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

上海龙凤1314  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

  君王若悟治安论,安史何人敢弄兵。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上海龙凤1314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

上海龙凤1314  一岭桃花红锦黦,半溪山水碧罗新。

  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

杜牧的诗词5

上海龙凤1314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杜牧

上海龙凤1314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⑵,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⑶,乐游原上望昭陵⑷。

  词句注释

  ⑴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⑵“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上海龙凤1314  ⑶一麾(huī):旌旗。

上海龙凤1314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2]

  白话译文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2]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将离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时所作。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军事家;曾祖杜希望为唐玄宗时的边塞名将;祖父杜佑则是中唐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可惜英年早逝。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绝佳,而且颇有政治才能,一心想报效国家。他曾在京都长安任吏部员外郎,职位清闲,难有作为。他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年华,所以这次请求外放,得到批准后,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心情。

  鉴赏

上海龙凤1314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上海龙凤1314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杜牧的诗词6

  【原文】

  赠别二首 杜牧

上海龙凤1314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上海龙凤1314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

上海龙凤1314  ⑴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十三余:言其年龄。

上海龙凤1314  ⑵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上海龙凤1314  ⑶“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⑷“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⑸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创作背景】

上海龙凤1314  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鉴赏】

  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上海龙凤1314  第二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际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上海龙凤1314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上海龙凤1314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上海龙凤1314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此诗亦可见此意。

  【作者简介】

上海龙凤1314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杜牧的诗词7

  【原文赏析】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解

  1、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2、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上海龙凤1314  3、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上海龙凤1314  4、天阶:露天的石阶。

上海龙凤1314  5、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韵译

上海龙凤1314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评析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杜牧的诗词8

  《金谷园》

  作者:杜牧

上海龙凤1314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说文解宇】

  ①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对之盛,唐时已荒废,成为

上海龙凤1314  供人凭吊的古迹。②坠楼人:石祟妓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

上海龙凤1314  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日;“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赏析品鉴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诗,大概写诗人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而兴吊古情思。前句写金谷园昔日的繁华,今已不见;二句写入事虽非,风景不殊;三、四两句即景生情,听到啼鸟声声似在哀怨;看到落花满地,想起当年坠楼自尽的石崇爱妾绿珠。句句写景,层层深入,景中有人,景中寓情。写景意味隽永.抒情凄切衰婉。

  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日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日:“我今为尔得罪。一绿珠泣日:“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干楼下而死。杜牧过金各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答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繁华事散逐香尘”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不过一时而已。“流水无情草自春”,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潺,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当诗人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春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但是此时——红日西斜,夜色将临;此地——荒芜的名园,再加上傍晚时分略带凉意的春风,在沉溺于吊古之情的诗人耳中,鸟鸣就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幕,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人诗人的眼帘。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而死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

上海龙凤1314  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多少追念、怜惜之情!绿珠,作为权贵们的玩物,她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不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么?诗人的这一联想,不仅是“坠楼”与“落花”外观上有可比之处,而且揭示了绿球这个人和“花”在命运上有相通之处。比喻贴切自然,意昧隽永。

  一般怀古抒情的绝句,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这首诗则是甸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

杜牧的诗词9

  大梦上人自庐峰回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行脚寻常到寺稀,一枝藜杖一禅衣。

  开门满院空秋色,新向庐峰过夏归。

  逢故人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上海龙凤1314  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

上海龙凤1314  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

  隋宫春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

  亡国亡家为颜色,露桃犹自恨春风。

  寓题

上海龙凤1314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把酒直须判酩酊,逢花莫惜暂淹留。

  假如三万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

  卢秀才将出王屋,高步名场,江南相逢赠别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上海龙凤1314  王屋山人有古文,欲攀青桂弄氛氲。将携健笔干明主,莫向仙坛问白云。驰逐宁教争处让,是非偏忌众人分。

上海龙凤1314  交游话我凭君道,除却鲈鱼更不闻。

  华清宫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

上海龙凤1314  行云不下朝元阁,一曲淋铃泪数行。

  赠终南兰若僧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北阙南山是故乡,两枝仙桂一时芳。

上海龙凤1314  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觉禅门气味长。

  闺情代作

上海龙凤1314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梧桐叶落雁初归,迢递无因寄远衣。月照石泉金点冷,凤酣箫管玉声微。佳人刀杵秋风外,荡子从征梦寐希。

上海龙凤1314  遥望戍楼天欲晓,满城冬鼓白云飞。

  咏袜

上海龙凤1314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上海龙凤1314  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

上海龙凤1314  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画裙。

  题刘秀才新竹

上海龙凤1314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杜牧的诗词10

  秋浦途中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译文

  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

  注释

上海龙凤1314  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84年)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

上海龙凤1314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赏析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上海龙凤1314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儿。“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情地表现出来了。

杜牧的诗词11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上海龙凤1314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上海龙凤1314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杜牧的诗词12

  登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上海龙凤1314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上海龙凤1314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上海龙凤1314  [注]据《云溪友议》载:白居易长庆(821-824)年间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

上海龙凤1314  15.杜牧在诗中写了“角声”这一意象,请分析这一意象的特点及作用。(5分)

上海龙凤1314  16.后人称此诗“纯乎写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杜牧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6分)

  参考答案:

  (二)

  15. 诗人登九峰楼,于黄昏时分听到号角声从城楼上响起,“角声”这一意象在百感交集的诗人听来是孤独的、凄厉的。写“角声”意象的作用在于以寂静旷漠处的号角声渲染凄凉黯然的意境,烘托诗人岑寂凄恻的心境,引发下文复杂的情感。(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诗人用“孤起”来形容“角声”,“角声”本无孤独之说,但黄昏时分于空旷处听到,却也引起了诗人内心诸多感叹,因此答题时要抓住“孤起”与“百感衷来”分析“角声”意象的特点,占2分;意象的作用在于营造意境、烘托心境、引发情感,因此要从意境、心境、情感三个角度答题,各占1分。)

  16. ①诗歌描写碧山芳草,寄寓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离思别恨;②杜牧以目不见睫喻指张祜不被人赏识,又称道张祜诗艺高妙,有道在身,无须他求,写出了对张祜的同情与安慰,更表达了赞赏之意;③诗人称颂张祜清高豁达无人能及,以上千首诗篇蔑视权贵利禄,表达了诗人对其无限推崇与敬仰之心。(此题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归纳。诗句内容是思想情感的依据,答题要包含诗句内容分析及诗人思想情感的归纳,每答对一点得2分。)

杜牧的诗词13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这一天正赶上清明时节,杜牧在路上走的时候,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都知道清明时节的时候天气变化无常。

上海龙凤1314  第一句就用的特别妙,纷纷二字形象生动的点出这清明的雨绝不是大雨,是细雨,是润物细无声的小雨,它不同于夏日倾盘而下的暴雨,不同于淅淅沥沥冷瑟的秋雨,这雨像一层薄纱轻轻覆盖在世间每一寸土地上。诗人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将春雨那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

上海龙凤1314  第二句小有转折,借游人对雨的不理解,通过游客一遇到下雨就慌了阵脚来说明当时人们的心境不是很成熟,或许和时代有关,或许是这景致有些太过凄冷,路上行人欲断魂多半是指那些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惆怅失意被这突如其来的处于激发出来,人们在雨中释放者负面情绪,将春雨当作发泄的对象。

上海龙凤1314  诗人在第三句中并没有袒露是向谁问路,为的是引出第四句经典语录,牧童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不仅如此,在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找到酒家,牧童只是远远的指向前方,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之后将会看到一派怎样的.田园风光,是否是未知的桃花源在等着自己。

上海龙凤1314  这无限的遐想就需要读者自己体会,诗歌全篇没有一个难字,一个典故,通俗的语言却时刻透露出诗人想要和读者引起共鸣的心情,诗人步步推进,将读者引入高潮,随后又戛然而止,这样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杜牧的诗词14

  七绝·清明

上海龙凤131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绝·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七绝·江南春

上海龙凤1314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七绝·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七绝·泊秦淮

上海龙凤1314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七绝·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七绝·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上海龙凤1314  七绝·寄扬州韩绰判官

上海龙凤1314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七绝·题乌江亭

上海龙凤1314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的诗词15

上海龙凤1314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上海龙凤1314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又如《河湟》一诗:

上海龙凤1314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上海龙凤1314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他的《华清宫诗》:“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也和这诗后两句具有同样沉痛的心情。《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惊飞四散的哀鸿,象征在回纥侵略蹂躏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也暗示统治者对他们的漠不关心,“仙掌”、“长门”,并非泛泛的修词设色,“岂逐春风”也不仅仅是写鸿雁秋来春返的自然现象。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现实背景,和白居易《缚戎人》、《西凉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体,写得更简练浑括。

  他的咏史诗也很著名。有的诗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如《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两首:

上海龙凤1314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诗里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王们的荒淫享乐。其创作意图和他不满“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阿房宫赋》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些咏史作品,则带有较为明显的史论特色。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他这种论史绝句的形式,后来颇为许多文人所仿效。

上海龙凤1314  杜牧的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例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上海龙凤1314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上海龙凤1314  这些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可以看出他才气的俊爽与思致的活泼。前两首在写景中还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但他的'诗中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诗带有浓厚的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情调,缺乏理想的光彩。而《遣怀》、《赠别》、《叹花》等诗,更是专写征歌狎妓的颓放糜烂生活。饮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风气,杜牧的这类诗更为后代无行的文人们所称道。这些作品无疑是他诗中的糟粕。

  杜牧作诗是比较重视思想内容的。他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答庄充书》)。他很推崇李杜,说“李杜泛浩浩”,“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他的《李贺歌诗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贺歌诗是“骚之苗裔”,同时也指出他缺乏《离骚》那种“言及君臣理乱”,“有以激发人意”的思理。他说自己的创作是“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这些话,可以看出他在诗歌理论上的主张和创作上的积极追求。但在创作实践上,他那些以华丽词藻写颓放享乐生活的诗,显然和“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的主张是自相矛盾的。

上海龙凤1314【杜牧的诗词】相关文章:

杜牧的诗词03-23

《泊秦淮》杜牧诗词12-09

杜牧篇《清明》的诗词鉴赏04-04

杜牧的古诗词集锦03-17

《赤壁》杜牧古诗词鉴赏01-02

长安秋望杜牧诗词及赏析09-13

杜牧《长安秋望》古诗词赏析10-26

题扬州禅智寺杜牧诗词赏析04-04

杜牧——《金谷园》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