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弟子规》读后感

时间:2023-08-03 15:14:06 弟子规 我要投稿

(合集)《弟子规》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合集)《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1

  从小受到爸爸读书的影响,我一直对中国的古籍比较感兴趣。记得刚上幼儿园那会儿,父母经常会给我买一些带有卡通图片或者漫画的古代诗歌、三字经之类的,在那么多的书中,我对《弟子规》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这也是我最爱额书。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许多追崇西洋文化的华人常以不屑的态度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然而,他们的想法是极其肤浅的。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不但不过时,还能使我们变成更加完美的.人。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爱惜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

  小时候,爸爸妈妈每天都给我读一遍《弟子规》,并细细解释其中含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虽然当时有一些迷惑,但随着年龄增长,我也渐渐地领悟其中的道理。《弟子规》指的是做一个好学生好子女应有的标准。“孝”时孝顺。“悌”时兄弟间彼此诚心相爱的意思。从父母那儿学到的传统儒家的道理,如待人以礼,孝敬长辈,为人真诚等,让我一辈子受用不尽!

  西方文化固然是好,可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都不可比拟的。我很庆幸自己生在了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里,也很庆幸有那么多的先贤留下无数精华,教导指引我们。

《弟子规》读后感2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如果你不经意间经过我的家,你准会被这琅琅的书声吸引。

  暑假里,老师让我们学习背诵了《弟子规》,这使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最深,那就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说,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要仔细地听;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虚心顺从。

  记得从我上幼儿园起,爸爸妈妈就经常对我讲,看书、看电视时要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可我却偏偏不听。看电视、电脑的时候,与电器挨得很近,大人提醒我,我还对他们发脾气;沉迷于课外书中,常常一个半天都不让眼睛休息一下,甚至为了一时的痛快,躺在床上看书,光线太暗也不知道开灯。大人们的严厉警告,我都不以为然。渐渐地,渐渐地,我的视力越来越差。最后,我成了名副其实的.近视眼。现在,眼镜成了我每天形影不离的负担,到哪儿都要带着它。吃东西的时候热气一熏,我就什么也看不见了。爸爸说,如果我再不注意的话还会影响到我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直到这时,我才后悔当初没有听爸爸妈妈的话,可为时已晚。因为医生说,近视以后视力想恢复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很多,它就像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点。

  啊!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叫我们读《弟子规》的用意了——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3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大家应该都看过读过《弟子规》吧!可是大家真正读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读完《弟子规》有什么感触,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领悟到的。

上海龙凤1314  《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和有余力,则学文。这两句让我感触最深!“首孝悌,次谨信。”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孝顺这一点许多人都没做到,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拉扯大,对我们恩重如山。愿为我们赴汤蹈火,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只是一心一意的照顾着我们。就如《游子吟》中所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来和大家说说黄香是如何孝顺父亲的。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夏天,他每天晚上都给父母扇枕席;在冬天,每天晚上他都先上床用体温把被子捂热。黄香小小年纪就懂得如何孝敬父亲,我要向他学习,我们只要做好身边的小事,不让父母操心,还要学会为父母分忧。

上海龙凤1314  “有余力,则学文。”这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余下来的力量一定要去学习文化知识,有些人努力学习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书法家和教育家。而有些人不努力学习,误入歧途,走上了偷窃、抢劫、杀人的犯罪道路。学习的好与坏,决定了你一生的成与败,在学习上我们的前辈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与例子。学习要用“三余”,“三余”指的是冬天很少有事可做为一年之余;晚上也没什么事可做为一天之余;雨天没什么事可作为平日之余。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从小也不爱学习,母亲训斥了他,告诉他要树立远大理想,报效国家,于是岳飞发奋苦读,最后成为了抗金英雄。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

上海龙凤1314  《弟子规》是本好书,他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孝顺父母,努力学习,大家一起品味一下《弟子规》吧!

《弟子规》读后感4

上海龙凤1314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叙,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们达到的准则,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学习,如何讲究文明和礼貌。

  《弟子规》全篇十分短小,仅1080字,却蕴含丰富,它总分为七大部分,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亲人有病,要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出则悌”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样,为人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谨”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小事上也可以体现你和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使别人眼中的我们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谦谦君子。“信”告诉我们要时时讲诚信,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要直言不讳,不要喜怒无常。“泛爱众”告诉我们,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喜新厌旧,要爱每一个人,要心胸宽广。“亲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不要勾心斗角,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余力学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听讲时要认真,学习时要努力,写作时心态要端正,要心无旁物。但这一章中说的“非圣书,屏勿视”我不能认同,如果光看儒家的著作,难免使人知识面过于狭窄,失去读书的乐趣。

上海龙凤1314  弟子规用平实的语言讲了很多大道理,让今天的我们深受启发。

《弟子规》读后感5

上海龙凤1314  “弟子规 圣人训”弟子就是学生,规就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

  《弟子规》一共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部分。总叙就是总的概括一下后面的七个部分。入则孝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里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出则弟就就是在社会上能够顺从长上,能够顺从长上,能够奉事兄长。谨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不可放逸。信就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人无信则不立。泛爱众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爱人者,人恒爱之。亲仁就是亲近仁者,以师是之,要跟他学习。仁者无敌。余力学文就是除了以上六个部分所学习的之外,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好好地学习其它有益的学问。

  《弟子规》的每一部分都教给了我一个道理,入则孝告诉了我要孝顺,出则弟告诉了我要奉事兄长,谨告诉要谨慎做事。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一定要严格遵守《弟子规》中的.知识,《弟子规》一定会让我比以前更加好。《弟子规》适合所有学校与各种年龄的人诵读他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养成敦厚善良的心性。同是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也必然有莫大的助益。

  生命诚可贵,而这可贵的生命是谁给与我们的呢?这一切都是父母给与我们的。他们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把我们养育成人。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父母呢?是的。一个声音肯定的回答说。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吧!

  《弟子规》对我十分有益,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也一定回按照《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6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里面使我最感动的就是这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仔细地听。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顺从。我想:做人不正要这样吗?

  想到这里,我就回忆起那件事。在童年时期,我是一个很爱哭的孩子。有一次,我想用舌头在冷冷的铁杆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错,爸爸看见我在弄,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会把舌头弄流血的。我不听,趁爸爸妈妈午休的时候又那么做,我把舌头的前半部分舔在铁栏杆上,刹时觉得舌头万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刚想缩回舌头,可办不到了,舌头被冻在铁栏杆上了,这时我急了,在那里大哭,爸爸听见了,拿起一杯热水“噗”的一声,浇在我舌头附近的.铁栏杆上,冒出了一股热气。我把舌头“摘”下来,弄得满嘴是血,妈妈说:“小纯,爸爸妈妈说过的话以后就要谨记在心了。”这件事都怪我不听爸爸的话。

  做人就是得这样,听父母的话,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由此,我们也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了我们许多道理,关心,照顾了我们一辈子。让我们也关心他们一点,尊敬他们一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回报父母的这份情。

《弟子规》读后感7

  在二年级时,老师发给我们一本《弟子规》,我爱不释手。

  我有时爱发脾气,虽然平时不爱生气,但不代表我不会生气,性情十分暴躁,想快一点写好,但又快不了。下载,我想到了《弟子规》里的“事虽小,勿擅为”。脑中就幻想除了我当时发脾气时的情景,如果我当时冷静一点,就不会为这些小事情来生气了。

  在我周围的一些同伴,经常会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动,或是出口粗话,这是坏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可以让我不孤单,我又想到了《弟子规》中这样的一句话“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意思是:我们都是人,但是素质不同,经常大人,骂人的很多,但是懂得谦让的人却很少。

  读《弟子规》时,我最忘记不了的就是“父母乎,应勿缓,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求时要赶快做,父母命令时不能懒。我还记牢一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意思是:父母有疾病了,应该赶紧给他们吃药,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要不停地服侍,不离开他们半步。

  还有很多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等,词和句我都牢牢记在心里,从而每时每刻告诫和提醒自己,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要听从他们的话。

  在世界上,父母吧我们养大,那么疼爱我们,我们一定要孝敬他们,听从他们,服侍他们。

《弟子规》读后感8

上海龙凤1314  晚上,伴着习习凉风,我翻开了《弟子规》,映入眼帘的是“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样一句话。细看底下的注释,我看到了这句话的意思: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猛然间我想了“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句古话。

  躺在床上,思绪随着凉风飞呀飞,飞到了西晋这个时期,我看到了年轻时的阮咸。虽然他家里并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可是他在有钱人面前却泰然自若,一点也不自卑。六月六日这一天,每一个都把自我的衣服拿到太阳下头晒。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据当时的风俗,也把自我的`衣服晾起来,路上看见阮咸晾晒自我的旧衣服,都来观看。但阮咸一点也不在意,他认为:富贵不是能够夸耀的资本,贫寒也不是耻辱,人活着是否有尊严关键在于他的德行和学识。

上海龙凤1314  思绪不再飘飞,回到了此刻的生活。我看到了在一个幼儿园门口,一个小女孩竟然对他的同伴说送自我上学的父亲是她们家的司机!可笑可悲的背后是深深地思考:我们的社会怎样啦我们的孩子怎样啦讲究物质的奢糜与攀比竟让纯真的孩童至此!试想一下,假如都以此刻的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么10年后,20年后,甚至100年后的今日,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变成怎样样的人呢到时候吃穿的攀比又将如何呢无数的问号在我脑海中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多亏了这本《弟子规》,他提醒了我们,他唤醒了我们,他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告诉了我们将怎样做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过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弟子规》读后感9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以后,我就爱上了它。因为它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孟母断机教子”这个故事里的孟母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读书就像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随意逃学就像剪断一块布一样前功尽弃。“惜时”故事里的董遇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时间就像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要抓紧一切的时间努力学习,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要在读书的年龄努力读书,发愤图强。“信守诺言”里的赵柔告诉我们不能因为有利可图就抛弃信用。

  孝顺、诚实守信、珍惜时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父母生我养我,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因此我们长大后也要孝顺他们。“你培我长大,我伴你变老”爱是永恒不变的。父母年老时,我要多多陪伴在他们身边,让他们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上海龙凤1314  有一次我借了同学的一本书回家看,并约定好星期日归还。周日到了,但是那天却下大雨,雨不停地下,我心里可着急了,生怕还不了书给同学。妈妈看见我坐立不安的样子就问:“怎么了?”我把借书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要尽力去完成。”听了妈妈的话,我拿起书和雨伞往同学家跑去,最后书按时还给了同学。回到家妈妈虽然看见我衣服裤子湿了,但是却表扬了我,我心里很开心。

  这本书还有很多有意的'内容吸引我不停地阅读和反思。里面的许多故事都让我记忆深刻。以后我要以这本书作为我做人做事的准则,不断地鞭策自己,努力成为长大后对国家和社会有奉献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10

上海龙凤1314  《弟子规》是一本教会人做人做事的智慧书籍,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一本必读的教育读物,历经数百年而不衰,足见其魅力。我相信这本经典读物会得到无数人的喜爱,不单单是引导我们如何约束和规范我们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经典称作为经典的重要一点就是,不管你读多少遍,每次都会有新的理解与感悟,这也就是《弟子规》的魅力所在。朗朗上口的三言韵文,传承了儒家思想,完美诠释了儒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精髓,这些都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它教会人如何对待父母长辈兄弟,如何端正自己的行为,如何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如何做一个博爱,仁慈的人。举例可谓面面俱到,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对于作者细致全面的讲解,我表示由衷的佩服。每一条行为规范都可以做一个主题展开详述,其中我对“入则孝”中的如何孝顺父母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这让我想到现在社会中的一些现状,完全背离老祖宗的传统。面对父母的批评,做子女的.就应该顺从的听取教诲,而不是贸贸然顶撞。现代人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了,想法多了,听不进去任何说的话,包括自己的父母,他们能当面顶撞,搞的父母都不敢当面说他的不是。父母在做错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注意方式方法的耐心劝导,始终把孝和尊重放在首位。不管什么时代,父母对子女的心永远不会改变,他们最大的期望不是要子女大富大贵、出人头地,而是平平安安。只有当你为人父母了,你才会理解这样的心,养儿方知父母恩。

  我读《弟子规》,为的就是及时发现自己的行为,及时改正自己忽略的不良行为,用书中的要求规范自己,鞭笞自己,让自己做得更好。

《弟子规》读后感11

  在我们三年级的书单里,我们有一本名为《传统蒙学读本》的书,它主要收集了《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经典。它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温润和美好。特别是我们上个学期学的《弟子规》,更让我学到了很多传统的`礼仪。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圣人教我们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通过学习,我对其中如何孝敬父母的行为有了很多的认识。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想到我自己,平时遇到长辈安排给我比较喜欢的事情时,我会答应的很快,然后很快的完成,但是如果碰到我不是很喜欢的事情,我就要拖拖拉拉,不及时完成长辈的安排。特别是早上起床时,都要妈妈叫我好多次,我才肯起床。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想到古人对父母要这么照顾,我感到很惭愧。我虽然偶尔会给妈妈暖被窝,但是实在做的太少了,平日生活中,都是长辈照顾我比较多。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我小时经常感冒发烧,那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着我转,喂我吃药的,喂我吃饭的,给我量温度的……日夜守护着我。轮到他们感冒时,他们都是自己照顾自己,都说:没问题的,我一会儿就好了。

  我以后要认真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做一个孝敬长辈、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12

  弟子规》里面都是生动的故事,我很喜欢。最让人感动的还是那些孝悌故事,如《卧冰求鲤》、《亲尝汤药》、《替父从军》……

上海龙凤1314  先说说《替父从军》吧!花木兰,家喻户晓。她天天跟着父亲学习骑马,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木兰的爹去当兵。可是父亲已经年老,怎么还能打仗呢?思量再三,最终木兰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争中,木兰作战勇敢,立下了不少战功。最后,木兰回到自己的家乡,换上了漂亮的`女装,同伴见面前站着一位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的少女,都大吃一惊,没想到共同战争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少女。花木兰出于孝心,替父从军,造就她成了当之无愧的女英雄。

  再讲讲《卧冰求鲤》。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他的亲生母亲早就去世了,继母对他很坏,经常在父亲面前说坏话。有一次,继母生病了,她说想要鲤鱼吃。于是,王祥去外面捕鱼。那天天气特别冷,西北风呼呼地吹着,河面结了厚厚的冰,王祥为了能捕到鱼,竟然脱下衣服,赤身在冰上,想用身体把冰花开。这时,冰突然裂开了,露出了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把鱼煮给继母吃。几天后,继母的病好了。也是因为孝心,感动了原本冷酷的继母。从此,她改变了对王祥的态度。

上海龙凤1314  最感人至深的要属《亲尝汤药》了。汉文帝是皇帝,但他像平民百姓一样,照顾年迈的太后。太后生病,每次喝药的时候,都要尝一尝,看看药苦不苦,烫不烫。每天伴在太后身边,整日整夜地没法合眼。过了三年,太后的病好了,但汉文帝却累得倒了下去。汉文帝因为懂孝,所以懂民心,使他成为老百姓拥戴的一代明君。

上海龙凤1314  读了《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尤其是让我懂得要孝敬父母,我很喜欢这本书。

《弟子规》读后感13

  自从读了《国学经典》中的《弟子规》后,我深受启发,领悟到了很多道理,并且事事遵守《弟子规》了。

上海龙凤1314  记得以前,我看到长辈,如果长辈离我近的话,就打个招呼,如果长辈比较远的话,就连招呼也不打了。父母为此也没少批评我,我总是不以为然,但自从读了《弟子规》中的“路遇长,急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后,知道了“路遇尊长,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个招呼,如果尊长不说话,就应该恭敬地退回去”这个做人的道理。

上海龙凤1314  现在,即使长辈离我较远,我也会快步走向前去,打个招呼,然后跑回去继续干我的事。

  还有另一件事,让我从《弟子规》中领悟了更多更多,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上海龙凤1314  没学《弟子规》前,吃饭时总是长辈没吃,我便开始吃了,而且觉得心安理得;坐车也总是抢在长辈前面,但是,《弟子规》中的“骑下马,乘下车,长者先,幼者后”,让我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我知道了吃饭、坐车或者其他什么,都应该让长辈先,辈分小的后,要尊敬长辈.

  所以,现在,吃饭时长辈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长辈坐下吃了我才开始吃,乘车时也是先让长辈上车。

  长辈们都夸我变得懂礼貌了,听着他们的.夸奖,我心里真是比蜜甜,没想到,成为大人们眼中的好孩子,并不是一件难事。读《弟子规》,我知道了我们应该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把这个传统发扬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作为现代文明的人类,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做一个传承文明的中国人。因此我感谢《弟子规》教我变成好孩子,感谢老师,教给我做人的真谛,更感谢这个集体,让知识与快乐伴随我成长。

《弟子规》读后感14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四句话是专门对我们这些未成年人说的。也是引指后人要这样做的,但炎黄子孙们总有一些人不按书上说的做。我也看见了一些事:

上海龙凤1314  一个假期,我写完了作业。约了几个朋友玩儿,我唱这小曲儿,走在路上。忽然看见了一群小孩儿在踢足球,但有一个大人一直在不停的吆喝着一个小孩儿,说是去上英语课。但那个小孩儿拒绝了,还说什么上课,上课,天天上课烦死了,还不如天天在这里踢球。那个大人听了,二话不说,硬把那个小孩儿拉了回去,那个小孩哭了,但那个大人还在说他,还说以后不许踢球......

上海龙凤1314  我不禁想:为什么他们不按书上说的去做?他们难到只看书,不懂书中的意思吗?书只是样品吗?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话出自于弟子规的前四句,大意是父母叫你,你就要马上回答,父母让你干什么你就马上干什么,父母教育你,你要恭恭敬敬的`去听,父母责被你你就要接受并改正。着这些话句句是在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但现在,炎黄子孙大部分都不照书上说的去做,我也看见了一件事:

  有一天,我和妈妈到商店买书,对面就是玩具店,这时,又有一对母子来到书店,那个小孩看见玩具吵这要买玩具,这孩子的母亲劝道:“家里有好多了,回家再玩吧。”但那小孩不听,硬要买,说着说着还哭了起来,那孩子的妈妈见孩子哭了,只好买了一个,然后看书,看到这儿,我想:如果所有人都不按理做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

《弟子规》读后感15

上海龙凤1314  弟子规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它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崇,内涵广傅精深,很值得一学。

  弟子规是以《三字经》的形式,从接人待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导。儿童对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张白纸,以后怎样定,起笔很重要。在那里,弟子规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于我们将来走向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当然《弟子规》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对它的资料和文字的理解具有必须的难度。可是“书读千遍,其意自见”经过教师、家长的指导,再加上自身不断的背诵,不断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读水平、记忆力、行为品德等多有较大的提高。

  我读完弟子规后,觉得自我受益不浅。弟子规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友谊。回想以前妈妈关心我,教导我的情景;同学们帮忙我,鼓励我的情景;教师辅导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阵激动。是啊!他们对我多好!我以后,不,我此刻就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比如每一天帮妈妈多做一些家务,考出好成绩来回报教师,同学有困难热心帮忙……总之,我要善待他人,与他们和睦相处,自我的心境也就好多了。同时,我也要时刻地提醒自我,善待每一位同学,尊敬每一位教师,孝顺自我的父母,遇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让我们用自我的一片真心,换来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信我们的成绩会蒸蒸日上的。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后感作文-弟子规读后感范文03-28

弟子规|《弟子规》创造的奇迹08-24

小学弟子规读后感作文_读《弟子规》有感范文10-09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03-15

《弟子规》原文03-03

弟子规的故事09-13

《弟子规》赏析08-19

弟子规课本11-11

弟子规注释04-14

弟子规及释义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