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29 08:56:5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6篇(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1、体会爱给自己带来的深刻感受。

  2、体会诗歌的内容。

  3、了解爱背后的两位伟大的作家。

  教学重点:赏析文章,从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位世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

上海龙凤1314  1、你们知道这位世纪老人和她的朋友分别是谁吗?

上海龙凤1314  著名女作家——冰心印度诗圣——泰戈尔

  冰心正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

上海龙凤1314  2、那么,根据你查阅的和老师提供给你的资料,哪位老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二、的确,你会发现无论是他们的作品、为人,还是思想都充满着爱。

上海龙凤1314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他们的两首诗《金色花》和《荷叶母亲》看看他们是怎么诠释爱、诉说爱的。

  三、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而这种情感常常是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的,我们要领悟这种情感,就要明确这两首诗的主要意象。(借什么来抒情的)

  金色花——荷叶 母亲

  四、请同学们自己出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借这两种意象想要表达什么感情?

上海龙凤1314  对母亲的爱、两文有着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爱。

  五、即使同样写母爱,两文还有着不同的特色,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找同学读课文)

上海龙凤1314  两名同学在读的过程中感情基调的把握是否一样?

  金——天真、欢快、充满童稚的乐趣,享受母爱。

  荷叶 母亲

上海龙凤1314  ——温馨、呵护、关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母爱。

  六、同是写母爱的文章,可是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你更欣赏哪一篇呢?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来体会这不同的母爱。

上海龙凤1314  喜欢金色花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争取让那些同学和你一样喜欢金色花,好不好?他们把你们感染过来没有,那你们就感染他们。既然都没有,咱们就一起来谈谈你为什么这么坚持?

  《金色花》:

上海龙凤1314  1、写的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童趣——变成金色花

  ①、在母亲祈祷时,发出香味,让她闻到花香。

上海龙凤1314  ②、在母亲看书时,把影子投到书上,

上海龙凤1314  ③、母亲去牛棚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让她讲故事。

  ④、最后,母亲问她去哪也不告诉,从中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

上海龙凤1314  2、母子之间的感情非常的亲密、和谐。有一种幸福感,满足感。

上海龙凤1314  3、充满想象,把自己变成金色花来表现母爱。

  4、意境很美,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的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写出一个调皮的与妈妈嬉戏的孩子。轻松活泼。

上海龙凤1314  5、结合背景,20世纪初,是泰戈尔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是他心中的爱,是他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母爱的力量尤其伟大。

上海龙凤1314  6、泰戈尔通过写母爱的作品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但他不同于同一时代很多作家的爱,他没把精力投入到揭露社会的丑恶,而是在美的领域里开垦、耕耘,他不是用鞭子去惊醒读者,而是用微笑融化读者,这是因为他的一生都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不谢的童心。

  《荷叶 母亲》

  1、整篇文章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上海龙凤1314  2、同学们说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红莲跟荷叶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又是怎样牵动了作者的心?

  让我们一起一看红莲,请同学们一起带感情朗读一下这个部分。

上海龙凤1314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只是忽然之间,作者看到了什么啊?请同学描述一下她看到了什么:围绕亭亭鉴赏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样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红莲,有没有让作者的心情好一点?仍是不适意!

  一起读一下二看红莲 。

上海龙凤1314  环境:雷声作了 雨越下越大

  心情:不适意,徘徊 (为什么徘徊呢?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在风雨中的红莲是不是也会凋零呢?一起读一下三看红莲)

上海龙凤1314  三看红莲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上海龙凤1314  红莲: 雨势并没有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此时的水珠是流转无力,还记得我们二看红莲的时候风雨的威力吗?那这么比较有什么作用呢?(假如你们突然进入了童话王国,这朵红莲有了人的感觉,你们觉得在荷叶蔽护下的红莲此时应该是什么感觉?在你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为什么?表面上因为解决了我对红莲的担心,其实呢?坐在了母亲旁边。)当你已经承受不住外界所带来的种种压力时,母亲为你顶起一片天空,抵挡所有风雨;当你遇到困难与挫折情绪不好而对她大发脾气时,她默默承受但仍坚强地开导;当你因学习而疲劳、心烦时,她会送上一杯热茶。这就是默默呵护莲花的荷叶,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无怪乎冰心要受到深深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让冰心发出了一声发自内心的呐喊,哪句啊?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上海龙凤1314  (齐读这一句,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呢?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人生的风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在我们最累最痛的时候,母亲永远以一个最温暖的姿态迎接我们。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冰心是一个细致敏感的人,因为心中有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有自然界的景物都能触发她心里最真挚的情感,看到荷护红莲,她就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庇护。冰心幼时身体孱弱多病,幸有母亲细心照顾,才得以存活。冰心成为作家后,每写完一篇文字,总是先捧到母亲面前。母亲是她最忠实最热诚的批评者。冰心感谢母亲,母亲去世后,她写了很多纪念慈母的文章,《荷叶母亲》借物喻人,而更多的是直接的情感流露。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⑵ 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⑴ 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上海龙凤1314  3、德育目标: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上海龙凤1314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上海龙凤1314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上海龙凤1314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上海龙凤1314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上海龙凤1314  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上海龙凤1314  2、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

  3、朗诵课文,学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并配以小提琴曲《梁祝》。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上海龙凤1314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

  板书: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显示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上海龙凤1314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整体把握课文

上海龙凤1314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容。

上海龙凤1314  明确: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上海龙凤1314  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上海龙凤1314  明确: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上海龙凤1314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板书明确: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上海龙凤1314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上海龙凤1314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上海龙凤1314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上海龙凤1314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2、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上海龙凤1314  3、研读“开端”部分:

  ⑴ 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⑵ 提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上海龙凤1314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⑶ 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4、研读“发展”部分:

  ⑴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

  ⑵ 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A”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A”企图以此打动仲卿,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⑶ 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⑷ 提问:“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六、布置作业

上海龙凤1314  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2、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

  3、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语文教案 篇3

  一、话别情,解诗题

上海龙凤1314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上海龙凤1314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上海龙凤1314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上海龙凤1314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上海龙凤1314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上海龙凤1314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上海龙凤1314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平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笔好字。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开课本,放出声音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上海龙凤1314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上海龙凤1314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 【师】画节奏线。节奏出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上海龙凤1314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读。

上海龙凤1314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上海龙凤1314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 伤心 孤独……

  【师】这是你的感觉。

上海龙凤1314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有 “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上海龙凤1314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上海龙凤1314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上海龙凤1314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上海龙凤1314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上海龙凤1314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 一起读——

上海龙凤1314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两岸,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江边,桃红柳绿;

上海龙凤1314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天。

上海龙凤1314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上海龙凤1314  【生】……【师】真美呀!

上海龙凤1314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 女生读——

上海龙凤1314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 男生读——

上海龙凤1314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无边的花海中。

上海龙凤1314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 一起读——

上海龙凤1314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

上海龙凤1314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上海龙凤1314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上海龙凤1314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上海龙凤1314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板书:尽】“尽”是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这些景物带着谁一起消失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上海龙凤1314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地球的美丽和唯一,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解说词的准确、严谨。根据批读要求,边读边批。

  一、引入课文

  说起地球,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暖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美丽的地球。

  二、检查预习

  三、粗读课文,提出疑问

上海龙凤1314  1. 读1、2段,说说为什么人类对地球既熟悉又陌生?

  2.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乡,但是人类对这颗行星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来认识这美丽的地球。

  四、细读课文,了解地球

上海龙凤1314  1. 课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地球。选自己喜欢的方面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学生阅读、批写)集体交流。

  2.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知道课文分别从“地球的颜色、地球的年龄、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来写的。

  3. 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如,列数字:地球的年龄从数字上便于说明特征,就运用数字“46亿年”来说明地球年龄大;作比较:把地球表面水的'面积与地球表面陆地的面积进行比较,说明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地球自转现象,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理解;打比方:利用地球和陀螺这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地球绕着地轴不停自西向东地旋转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五、精读课文,理清关系

上海龙凤1314  文章最后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六、总结全文

  正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球是唯一的,所以我们的地球无可替代。

语文教案 篇5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上海龙凤1314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语文教案-关尹子教射。

上海龙凤1314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中所讲的学习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海龙凤1314  同学们,我们刚学过了两则古代寓言故事,学到了一些古文知识,也掌握了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独立阅读一篇古文《关尹子教射》,看大家能不能自己把短文读懂。

  二、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结合注释,弄懂每句话意思,遇到不懂的词、句同桌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请教别的同学或老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关尹子教射》。

  三、老师简单串讲文章大意,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学习方法

上海龙凤1314  哪些地方是正确的.?哪些地方理解不正确?从中你悟出了什么?(比如翻译时词序的调整、增添必要的字词等)

  四、总结

  1.再读课文,自悟后小组讨论:从关尹子教射箭这件事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上海龙凤1314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

  五、朗读全文

  附:板书设计

上海龙凤1314  中矣 不知所以中 退而习之

上海龙凤1314  三年 知所以中 守而勿失

  (知道为什么) (遵循规律)

  教案点评:

  学生自读短文,依据注释弄懂词句意思,与译文对照,看是否理解正确。对较难理解的词句,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讲解补充学生不能理解的词意。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告诉我们的道理。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上海龙凤1314  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本节课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养成正确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习惯。对孩子的习惯养成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上海龙凤1314  2.通过学习本课,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世界万物都在变化”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1.就学生而言,对于一切都在变化及科里亚为何走了五步之间的联系很难理解。另外对字词如:锯,喀,挖,果然的书写及理解会存在困难,这需要教师反复进行强调。

  2.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了解科里亚是如何埋木匣又是如何挖木匣的,及: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并思考为什么由十步减少到了五步?这个问题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3.学生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一知识难于理解需重点讲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三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能正确书写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能很好的.融入自己的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能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方法。并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习惯。

上海龙凤1314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理解“周围的一切随着时间流逝都在变化”的道理,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周围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在变化,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办事”的道理是本课的重点。

  2.让学生学习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02-22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5-30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5-11

有关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简单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