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塞下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3-08-28 16:07:30 古籍 我要投稿

塞下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共2篇)

塞下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原文: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代: 李白

上海龙凤1314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上海龙凤1314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上海龙凤1314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上海龙凤1314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上海龙凤1314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上海龙凤1314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注释:

上海龙凤1314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上海龙凤1314  天山:指祁连山。

上海龙凤1314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上海龙凤1314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上海龙凤1314  金鼓:指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

上海龙凤1314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上海龙凤1314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两句是说,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制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符合军中的生活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更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此两句则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也强。全篇只此两句作对仗,严正的形式与严肃的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末两句是说,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以上六句全写边疆生活的艰苦,若有怨思,末两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两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字与“直为”,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此诗点睛结穴之处。

上海龙凤1314  本诗的结尾雄壮有力,与前面六句的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示如此卓绝的精神。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是因为有了前六句的铺垫。如果一开口就豪言壮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也不拘常格,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塞下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原文:

  塞下曲

  唐代: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上海龙凤1314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上海龙凤1314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上海龙凤1314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

  饮(yìn)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上海龙凤1314  饮马:给马喝水。

  平沙日未没,黯(àn)黯见临洮(táo)。

  平沙:广漠的沙原。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上海龙凤1314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上海龙凤1314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hāo)。

  足:一作“漏”,一作“是”。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赏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上海龙凤1314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塞下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塞下曲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6-10

塞下曲·其一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6-02

《塞下曲》原文及翻译赏析10-20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03-20

《塞下曲》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4-12

《塞下曲》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4-12

【热门】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06-20

【热】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06-20

【推荐】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06-20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热门】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