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鹦鹉洲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2-07-03 18:55:39 古籍 我要投稿

鹦鹉洲原文翻译及赏析

鹦鹉洲原文翻译及赏析1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鹦鹉洲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朝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独一作:“戍”)

上海龙凤1314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韵译

  鹦鹉洲在长江中浮沉,无浪也无烟;我这楚客思念中丞,心绪更加渺远。汉口斜映着夕阳,飞鸟都纷纷归巢;洞庭湖的秋水,烟波浩渺远接蓝天。汉阳城后的山岭,传来悲凉的号角;滨临江边的独树旁,夜里泊着孤船。当年贾谊上书文帝,全是忧心汉室;他却被贬谪居长沙,古今谁不衰怜!

  注解

  1、汀洲:水中可居之地,指鹦鹉洲。

上海龙凤1314  2、楚客:指到此的旅人。夏口古属楚国境。

上海龙凤1314  3、孤城:指汉阳城,城后有山。

  4、角: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吹乐器。

  赏析:

上海龙凤1314  该诗当是诗人在至德(唐肃宗年号,公元756年—758年)间任鄂州转运留后,出巡到夏口一带时所作。

  该诗是遭贬后触景感怀之作。诗中对被贬于岳阳的源中丞,表示怀念和同情,也是借怜贾谊贬谪长沙,以喻自己的遭贬谪。前六句主要是描绘江乡浩渺静谧之景。首联写诗人为身边景物所触动,而想到贬于洞庭湖畔岳阳城友人,通过写江上浪烟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中间两联所写,都是诗人由夏口至鹦鹉洲一路的所见所闻。“夕阳度斜鸟”写时间已晚,无法到达;“秋水远连关”写地域遥远,只能相思,不得相过。最后两句“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为劝慰元中丞语,忧愤之语倾泻而出,以同情友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境遇作结,也是作者自己人生遭际的写照。全诗以写景为主,但处处切题,以“汀洲”切鹦鹉洲,以“汉口”切夏口,以“孤城”切岳阳。最后即景生情,抒发被贬南巴的感慨,揭示出向源中丞寄诗的意图。

鹦鹉洲原文翻译及赏析2

  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

  作者:冯子振

上海龙凤1314  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么]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着好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

  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家就在鹦鹉洲旁居住,我是个不识字的渔夫。乘一叶扁舟任它在浪花里飘流,在江南烟雨蒙蒙中酣然睡名。醒来时天晴雨住,满眼青山更加苍翠,抖动着蓑衣回去。看来是从前错怨了老天爷,真是也有安置我的去处。

  注释

  ⑴侬:吴语方言,即“我”。鹦鹉洲:在今武汉市汉阳西南长江中。

上海龙凤1314  ⑵父:对老年男人的称呼。

  ⑶睡煞:煞,表示极度之词,此指睡得沉酣香甜。

上海龙凤1314  ⑷觉来时满眼青山暮:醒来时感到满眼青山都染上了暮色。

  ⑸甚也有安排我处:指天公安排他作了渔父。甚,此处做“是”讲。

  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赏析

  元代知识他子社会地位卑下,得不到统治者重视。作者感于时事,作此曲。乍看此曲是礼赞隐逸生活,实则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说自己是个不识字渔夫实为对社会的愤激之语。以下所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渔父生活,也可作如是观。“算从前错怨天公”的“算”字,是习用的勉强承认的词。“错怨天公”何事作者没有明讲,读者可推知其所怨乃是天公没有给他安排一个能够发挥才能的地位。“甚也有安排我处”也并非从心里表示满意。此处“甚”字,也是带有勉强承认的语气,实质是对天公的安排,极大不满,暗含着怀才不遇的怨愤。

  这种情绪,在元代一般汉族文人中普遍存在。当时,在民族歧视政策下,汉族文士多不能为国所用。白贲自然亦然,只是作些地方小官,且为时短暂。这支曲道出了当时一般文士共有的心声。

鹦鹉洲原文翻译及赏析3

  望鹦鹉洲怀祢衡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上海龙凤1314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上海龙凤1314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上海龙凤1314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上海龙凤1314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上海龙凤1314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上海龙凤1314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译文

  魏武帝治理的是整个天下,在他眼里,祢衡只是一只蚂蚁。黄祖则是一个斗筲的小人,杀掉祢衡遭到千古的骂名。祢衡曾在吴江即席写作《鹦鹉赋》,落笔便压倒在座的群雄。字字铿锵如金玉,句句飞动似云龙。不幸这只孤凤竟死在恶鹰的血爪下,这一千古悲剧使我伤情。如同五岳在胸中,心中的起伏怎能平?祢衡才高为什么得不到施展?只因见识短浅而丧失了性命。就是因为他的孤芳自赏与刚傲,鹦鹉洲上至今不见兰蕙的踪影。

  注释

  ⑴祢衡:东汉末名士,字正平。《后汉书》有传。鹦鹉洲:长江中的一个小洲,遗址在今湖北武汉汉阳西南。

上海龙凤1314  ⑵魏帝:魏武帝曹操。

  ⑶黄祖:刘表部将,任江夏(今武汉武昌)太守。斗筲人:谓小人。

上海龙凤1314  ⑷“吴江”句:指祢衡在黄射大会宾客宴席上作《鹦鹉赋》。

上海龙凤1314  ⑸鸷鹗:一种猛禽。喻黄祖。孤凤:喻祢衡。

  ⑹千春:语出梁简文帝诗:“千春谁与乐。”

上海龙凤1314  ⑺天刑:语出《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上海龙凤1314  ⑻芳洲:语出《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或上元元年(760年)春所作。当时李白在江夏写了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云:“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可见李白对祢衡是很敬仰的,这首《望鹦鹉洲怀祢衡》,可能是同时所写。

上海龙凤1314  据《后汉书·祢衡传》记载: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孔融深爱其才,在曹操面前称赞他。曹操因被他所辱,把他送与刘表。刘表又不能容,转送与江夏太守黄祖。黄祖之长子黄射在洲上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令祢衡写赋以娱嘉宾。祢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辞采甚丽,鹦鹉洲由此而得名。后黄祖终因祢衡言不逊顺,把他杀了。李白一生道路坎坷,虽有超人才华而不容于世。这时,他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望鹦鹉洲而触景生情,思念起古人祢衡来了。故作此诗以表敬仰。

鹦鹉洲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译文

上海龙凤1314  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江中的小洲传着鹦鹉的美名。

上海龙凤1314  鹦鹉已向西而飞回到陇山,鹦鹉洲上花香四溢草木青青。

  春风和暖烟云缭绕飘来阵阵兰香,两岸桃花落入江中形成层层锦浪。

上海龙凤1314  被迁谪的旅人此时只有徒然远望,长洲上孤月朗照究竟是为谁而明?

  注释

上海龙凤1314  鹦鹉洲:武昌西南长江中的一个小洲。祢衡曾作《鹦鹉赋》于此,故称。

  吴江:指流经武昌一带的长江。因三国时属吴国,故称吴江。

  陇山:又名陇坻,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北。相传鹦鹉出产在这里。

  芳洲:香草丛生的水中陆地。这里指鹦鹉洲。

上海龙凤1314  锦浪:形容江浪像锦绣一样美丽。两句意为:春风吹开了烟雾,送来浓郁的兰香;两岸桃花盛开,映照得江浪绚丽如锦。

  迁客:指被流放过的人。这里是诗人自称。

上海龙凤1314  长洲:指鹦鹉洲。向谁明:意即照何人。

  赏析

  诗写鹦鹉洲,开篇便从鹦鹉入手,“鹦鹉”二字一出,便顿觉颇难收束,只好一气贯注,旋转而下,到了第四句才略略顿住,然而诗已过了半篇。鹦鹉洲是江夏的名胜,原在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外江中。相传由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的《鹦鹉赋》而得名。后祢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历代诗人临江夏,大都描写鹦鹉洲。此洲在明朝末年逐渐沉没。现在汉阳拦江堤外的鹦鹉洲,系清乾隆年间新淤的一洲,曾名“补得洲”,嘉庆年间改名鹦鹉洲。这鹦鹉洲是因为祢衡的一篇《鹦鹉赋》而得名,并不是因鹦鹉来过而得名。那么李白诗开篇的“鹦鹉”看似实写,其实乃是代指祢衡,“江上洲传鹦鹉名”,主要是指《鹦鹉赋》,而不是专指这里来过鹦鹉,至少是一语双关,虚实并用。接下第三句还是一语双关,它化用祢衡《鹦鹉赋》中“命虞人于陇坻,诏伯益于流沙。跨昆仑而播弋,冠云霓而张罗”的句子,说鹦鹉已西飞而去。相传鹦鹉生长于陕西、甘肃两省交界处的陇山一带,如今,洲上已不见鹦鹉,那么,定是飞回陇山去了。言外之意是说祢衡在这里被杀。因此,诗人感到非常的惋惜:鹦鹉曾来过这里,为此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然而又西飞而去。鹦鹉飞走了,不在了,可那芳洲之上还碧树青青。情韵幽深,余味无穷,表现了诗人对祢衡的无限怀念。这四句诗气势流转自如,而又一唱三叹,绝不是对崔颢《黄鹤楼》的简单摹仿,它是诗人的艺术创造。其中字面的点染,双关语的运用,词语的重叠出现,设问的语重心长,同崔诗比较,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别具匠心之处。

  五六两句诗意开始转折,转的过程中,又同第四句藕断丝连,接“何青青”三字,生动地描绘了鹦鹉洲上明媚的春光:远远望去,鹦鹉洲上,花团锦簇,水气缭绕,花之浓艳似云蒸霞蔚,轻烟笼罩;水之蒸腾成雾气上升,迷濛缥缈。烟花水雾,似花似雾,即花即雾,彼此迷离一片。一阵春风拂过,鹦鹉洲上如帷幕轻轻拉开,淡烟薄雾逐渐散去,可见洲上那嫩绿的兰叶、葳蕤纷披,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融融丽日、阵阵馨香,令人陶醉而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正是阳春三月的季节,江洲两岸的树树桃花临水盛开,如同朵朵红云,互相簇拥着、升腾着,像是被江岸和洲岸夹束在一起似的。微风中,桃花落英缤纷。飘荡在倒映着枝枝繁花的水面上。水中的,水上的,倒映的,飘落的,艳丽的桃花将晶莹明澈的江水染得像一匹绚烂夺目的锦缎,随着江波的起伏,一浪一浪地涌向岸边。然而,景色尽管明丽,却丝毫撩拨不起诗人的欢快之情,他依然沉浸在孤寂和悲苦之中。此时,诗人毕竟还是一位被流放过的“迁客”,眼前这一切生机勃勃的良辰美景跟他内心的索寞痛苦恰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大好时光,烟花美景,都只是徒有。自己一生流离困顿,晚年蒙冤遭流放,更趋穷困,尽管内心还存在一种奋起搏击的暮年壮志,但终不免落花流水,悲愁难驱。面对如此芳洲,此时此地只不过是徒然纵目而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景色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所注望的仍是“鹦鹉”,是那位和自己有着相似遭遇的祢衡。据陆游《入蜀记》载:“鹦鹉洲上有茂林神祠,远望如小山,洲盖祢正平被杀处。”诗人问道:如今,祢衡长眠地下,而长洲之上那一轮徘徊的孤月,又将清辉投射给谁呢?

  诗写鹦鹉洲,实际上是在吊古伤今,怀祢衡而抒发自己的沉痛感慨。诗人晚年的不幸遭遇和处境,会使他自然地将自己和祢衡联系起来,况且他平生倾慕祢衡,常以祢衡自比:“误学书剑,薄游人间。紫薇九重,碧山万里。有才无命,甘于后时。刘表不用于祢衡,暂来江夏;贺循喜逢于张翰,且乐船中。”(《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好友杜甫也曾以“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诗句来称美他的才华。他在诗中也曾多次写到祢衡:“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并有一首《望鹦鹉洲怀祢衡》。《望鹦鹉洲怀祢衡》与《鹦鹉洲》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而《望鹦鹉洲怀祢衡》表现得比较平直、明朗;《鹦鹉洲》则深沉、含蓄。

上海龙凤1314  前人评诗认为李白这首诗同另一首《登金陵凤凰台》是与崔颢《黄鹤楼》争高下的。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曾对此说过这样一段话:崔颢《黄鹤楼》,千古擅名之作。只是以文笔行之,一气转折。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奇贵。太白《鹦鹉洲》格律工力悉敌,风格逼肖。未尝有意学之而自似。方氏所论还是比较切合实际。艺术不乏相互影响,但无论如何,像《鹦鹉洲》这样感情深沉,意境浑融的作品断不会是摹仿所能得到的。

上海龙凤1314  李白这首诗属于拗体七律,它前两联不合律,后两联合律。汪师韩在《诗学纂闻》中曾说:李白《鹦鹉洲》一章乃庚韵而押青字,此诗《文粹》编入七古,后人编入七律,其体亦可古可今,要皆出韵也。

上海龙凤1314  正是它未完全合律,前人曾将此诗看作七古:“李白《鹦鹉洲》诗,调既急迅,而多复字,兼离唐韵,当是七言古风耳。”(毛先舒《辩坻诗》)李白现存七律共十二首,且大都如此,同整个创作比较,七律诗比较少。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前人多有论述,或认为李白不善和不愿作七律:“李太白不作七言律……古人立名之意甚坚,每不肯以其拙示人。”(贺贻孙《诗筏》)“他所以只有很少几首律诗,不是不善写,而是不愿写。”(王运熙、李宝均《李白》)“他是不耐烦在形式上和字句上下推敲工夫的。”(王瑶《李白》)或认为李白反对作七律:“太白之论曰:‘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所谓七言之靡,殆专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翁方纲《石洲诗话》)这种种评价都缺乏公允,实际情况应该说是当时七律的发展现状决定的。李白所处的时代,七律尚未定型,因此创作难免不合律且数量少,不仅李白,其他人也多是如此。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对此曾有一段中肯的论述:

上海龙凤1314  就有唐而论,其始也,尚多习用古诗,不乐束缚于规行矩步中,即用律亦多五言,而七言犹少,七言亦多绝句,而律诗犹少。故李太白集七律仅三首,孟浩然集七律仅二首,尚不专以此见长也。自高、岑、王、杜等《早朝》诸作,敲金戛玉,研练精切。杜寄高、岑诗,所谓“遥知属对忙”,可见是时求工律体也。格式既定,更如一朝令甲,莫不就其范围。然犹多写景,而未及于指事言情,引用典故。少陵以穷愁寂寞之身,藉诗遣日,于是七律益尽其变,不惟写景,兼复言情,不惟言情,兼复使典,七律之蹊径,至是益大开。其后刘长卿、李义山、温飞卿诸人,愈工雕琢,尽其才于五十六字中,而七律遂为高下通行之具,如日用饮食之不可离矣。

  由此可知,七律的成熟是在李白之后。这样,《鹦鹉洲》诸作不合律也就很自然了。

鹦鹉洲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上海龙凤1314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翻译:

上海龙凤1314  传说中的神奇鹦鹉曾经飞到这里,留下千古不灭的传奇。

上海龙凤1314  鹦鹉早已飞到西北长安附近的陇山,遗留下这兰蕙盛开的沙洲上树木空自苍郁。

  兰花叶面香气氛氲如烟,激荡人心;长江两岸桃花盛开,水面漂浮着落花,犹如一波波丝绣的彩锦。

上海龙凤1314  我如今被流放经过这里,怅然极目远望长安,但却是徒然,没有人谁理解我的冤屈。

  鹦鹉洲上的这轮明月,谁能真正看到它那皎洁的真实面目呢?

  赏析:

上海龙凤1314  此诗明显作于被流放的初期,从九江到武汉,逆水而上,沿途有地方官员招待,李白到处大喊冤屈,也得到大家的同情。

  李白一腔为国喷洒的热血,却换来最致命的打击,如何不喊青天老爷?

上海龙凤1314  李白在此诗的头三句,一句一个鹦鹉,大有为弥衡与自己含冤的味道,极大地突破了律诗的束缚。

  烟开兰叶香风暖,

  岸夹桃花锦浪生。

  也是千古传唱的名句!优美绮丽。

  接着情绪立即低落三千丈,喷出长洲孤月向谁明的呐喊。李白的情绪就是如此大起大落,激荡人心。

鹦鹉洲原文翻译及赏析6

上海龙凤1314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上海龙凤1314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翻译

上海龙凤1314  魏武帝治理的是整个天下,在他眼里,祢衡只是一只蚂蚁。

  黄祖则是一个斗筲的小人,杀掉祢衡遭到千古的骂名。

  祢衡曾在吴江即席写作《鹦鹉赋》,落笔便压倒在座的群雄。

  字字铿锵如金玉,句句飞动似云龙。

上海龙凤1314  不幸这只孤凤竟死在恶鹰的血爪下,这一千古悲剧使我伤情。

  如同五岳在胸中,心中的起伏怎能平?

  祢衡才高为什么得不到施展?只因见识短浅而丧失了性命。

  就是因为他的孤芳自赏与刚傲,鹦鹉洲上至今不见兰蕙的踪影。

  注释

上海龙凤1314  魏帝:魏武帝曹操。

  祢衡:东汉末名士,字正平。《后汉书》有传。

  鹦鹉洲:长江中的一个小洲,遗址在今湖北武汉汉阳西南。

  黄祖:刘表部将,任江夏(今武汉武昌)太守。

  斗筲人:谓小人。

  “吴江”句:指祢衡在黄射大会宾客宴席上作《鹦鹉赋》。

  鸷鹗:一种猛禽。喻黄祖。

上海龙凤1314  孤凤:喻祢衡。

  千春:语出梁简文帝诗:“千春谁与乐。”

  天刑:语出《国语·鲁语》:“纠虔天刑。”

  芳洲:语出《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赏析

上海龙凤1314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的前四句,首先从刻画祢衡落笔,写他的性格和悲惨的遭遇。曹操经营天下,显赫一时,而祢衡却视之为蚁类,这就突出地表现了祢衡傲岸的性格。黄祖是才短识浅之徒,他杀了祢衡,正说明他心胸狭隘不能容物,因而得到了恶名。

上海龙凤1314  接着四句,举出祢衡的名作《鹦鹉赋》,极赞他的杰出才华。这样一个才华“超群英”的人,命运却如此之悲惨,令人极为痛惜。于是引出下面四句。诗人对祢衡的遭遇愤然不平,他把黄祖之流比作凶猛的恶鸟,而把祢衡比作孤凄的凤凰。祢衡被残杀使诗人哀伤不已,心中如五岳突起,不能得平。

上海龙凤1314  继愤激之情而来的是无限的哀惋。最后四句,诗人为祢衡的才华不得施展而惋惜,为他的寡识冒刑而哀伤。结句把兰蕙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似乎兰蕙也为祢衡痛不欲生了。

上海龙凤1314  诗中刻画人物十分精炼,抓住人物特征,寥寥几笔,以少胜多,突出了祢衡孤傲的性格和超人的才华。这两点是祢衡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正是李白所引为同调的。诗中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他把黄祖之流比作“鸷鹗”,对凶残的权势者表示强烈的憎恨;把祢衡誉为“孤凤”,爱慕、怜惜之情溢于言表。由于恰当地运用了这些艺术手法,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深沉而含蓄。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或上元元年(760年)春所作。当时李白在江夏写了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云:“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这首《望鹦鹉洲怀祢衡》,可能是同时所写。

鹦鹉洲原文翻译及赏析7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

  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

  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

  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

上海龙凤1314  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

  君行采采莫相忘。

  翻译

  昔日每次登上黄鹤楼,最爱的就是远眺鹦鹉洲。

上海龙凤1314  沙洲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碧绿的江水绕过沙洲缓缓流去。鸳鸯和鸂鶒鸟在洲边水中嬉戏、漫游。

  在长长的沙堤之上洒满了落日的余辉,金色的沙滩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熠熠夺目的光彩。

  岸边船夫正在系紧小舟缆绳,挽起罗裙的浣纱女正在水边忙碌。

上海龙凤1314  月光皎皎远处白茫茫的芦花连成一片,夜风拂过带来阵阵杜若香。

  你此次离去不要忘了我呀!

  注释

上海龙凤1314  鹦鹉洲:在湖北武汉市南长江中。

  逶迤:曲折绵延貌。

  绕:全唐诗校:“一作还。”

上海龙凤1314  鸂鶒:水鸟名,多紫色,较鸳鸯为大,成双游水中,又称紫鸳鸯。

  滩:全唐诗校:“一作沙。”

上海龙凤1314  沙碛:浅水中的沙石。

  熠熠:闪光貌。

  飙光:风吹水动,沙光闪耀。

  锦缆:华美的系船缆绳。

  杜若:一名杜衡,香草名。

  采采:盛貌。此就鹦鹉洲的风光言。

  赏析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60首。老朋友王迥将游江东,作者作诗送别。开篇二句先从昔日登黄鹤楼遥望鹦鹉洲的印象,逗出一个“爱”字,为此时的游赏作一铺垫。“洲势”以下,即着意描写鹦鹉洲的胜景:碧流、水鸟、夕阳、沙石、舟人、浣女、明月、芦花、江风、杜若等,从傍晚到月夜,从无生命体到有生命体,依次写来,浓墨重彩,声光满纸。最后以“君行采采莫相忘”作结,点出送王迥出游之意。鹦鹉洲的故乡的象征,“采采”是对上面所写繁花胜景的概括,又暗寓作者送行的感情,于是作者劝友人此行不要乐而忘返,以至忘了家乡和友人的一片深情,全都包含在这一句的临别赠言之中。

鹦鹉洲原文翻译及赏析8

  白首此为渔,青山对结庐。问人寻野笋,留客馈家蔬。

  古柳依沙发,春苗带雨锄。共怜芳杜色,终日伴闲居。

  译文

  风雨把春天送归这里,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

  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候,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梅花虽然俏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

上海龙凤1314  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会感到无比欣慰。

  赏析:

  该词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于1961年12月,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

  毛泽东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陆游咏梅之词,全篇重一个 “愁”字,毛泽东的咏梅词重点却在最后一字——“笑”。鲜明的对比写出了两位作者经受的磨难,以及不同的面对和心境。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文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上海龙凤1314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绘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以及不畏严寒的性格特点。作者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合毛泽东这首词的写字背景看,作者如此地刻画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那时正值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有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此时的中国国力也不富强,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那时政治环境的象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为报春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唱到:“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严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报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无私无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为丰满。

  最后,作者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结,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详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极大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在陆游的原词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与众花是对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现了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该词的结尾,突出梅花“丛中笑”的风度,从自喻的角度看,内含是他的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这首咏梅词,结构精致和谐,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天成。

上海龙凤1314【鹦鹉洲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李白《鹦鹉洲》翻译及赏析11-12

望鹦鹉洲怀祢衡_李白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原文赏析及翻译04-19

鹦鹉灭火原文翻译及赏析08-24

咏鹦鹉原文,翻译,赏析03-07

鹦鹉灭火原文、翻译、赏析03-23

咏鹦鹉原文翻译及赏析04-10

望鹦鹉洲怀祢衡的翻译赏析06-10

泊船瓜洲原文翻译及赏析05-03

三洲词原文翻译及赏析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