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夏日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2-11-23 14:11:52 古籍 我要投稿

《夏日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

  《夏日绝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夏日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夏日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上海龙凤1314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上海龙凤1314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上海龙凤1314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注释

上海龙凤1314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上海龙凤1314  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赵构带着臣僚仓皇南逃,先逃到扬州,后渡江而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在金兵的追袭下,又先后逃往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和明州(州治在今浙江宁波)。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南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赵明诚罢守建康,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四、五月间舟过乌江时,李清照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赏析

  李清照的诗作传世很少,也不甚为世所称,这首五言绝句却是一首名作,传诵很广。诗意明白爽朗,所用的项羽故事,也是人人所知的熟典。她的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而诗则都是洗净儿女气的慷慨之音,和词风大不相同。

  诗的前两句发调惊挺,掷地有声。“人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指张良、萧何和韩信等贤臣良将;“鬼雄”出自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高度凝练的诗句鲜明而响亮地唱出了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为国捐躯,生死何惧!自先秦以来,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但是如果把这两句诗放置在女性文学的视野中,却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战争对于女性而言,其残酷之处在于她们无法像男性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只能是铁蹄下哀叹呻吟的承受者。然而在李清照的诗笔下,她所显现的自我形象却并不是一个等待挽救的弱者。她虽然不能亲临沙场,但也从未置身事外,她关心着时局,为深受压抑的抗金志士扼腕不平,又毫不掩饰对惜命逃跑的南宋君臣的轻蔑和愤怒。

上海龙凤1314  诗的后两句即借咏史而讽世。项羽兵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船相待,劝他暂避江东,重振旗鼓,项羽却拒绝东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暴露了作为军事领袖的诸多缺点,然而在其生命的最后关头,却显示了一个英雄的凛然无畏。在李清照看来,他无愧“人杰”“鬼雄”之称。而在当时金兵铁蹄长驱南下,宋朝君臣望风而逃的大背景下,项羽之“不肯过江东”更具有鲜明的批判性。以当时的形势而言,金兵是孤军深入,黄河南北的许多州郡有的尚在宋人之手,有的虽已被占,但金兵数量不多,立足未稳;在金兵的进攻下,太行山一带抗金的义军蜂起,威胁着金兵的后方;如果赵构能蓄志抗金,中原事是大有可为的。但赵构一开始就没有恢复国土保卫人民的愿望,带着臣僚仓皇南逃,喘息刚定,就在临安定都。举出项羽的不肯东渡,正是对怯懦畏葸、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讽刺。而对于赵明诚临危而遁的行为,一向光明磊落的李清照内心是有着诸多失望的,“人杰”“鬼雄”之语也当包含着对丈夫的劝诫和勉励。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发抒悲愤的怀古诗,又是以诗歌形式写出的时事评论。全诗在字面上只是对千年前的英雄抒发感慨,但对时事沉痛悲愤的`谴责之情却溢于言表。她正是在朝廷败逃的情势下被弄得家破人亡,更因此颠沛流离,尝尽人间艰辛。面对时局,她不得不兴起“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的怨愤。这种怨愤也正是当时千万蒙难人民共同的怨愤。因此,此诗不仅是抒发了个人的悲愤,又是广大百姓的心声。这样一首诗出自一位封建时代的女子之手是难能可贵的。

  名家点评

上海龙凤1314  近现代文史学家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这不是一篇泛泛的咏史诗,而是对当时赵宋皇朝的深刻嘲讽。这个皇朝的统治者在被金朝侵略以后,不想抗战到底,却忙着逃过江来,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这就无怪要引起诗人对于生作人杰、死为鬼雄的项羽的怀念了。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延梯《漱玉集注》:这首诗通过对项羽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的赞美,揭露和讽刺南宋以赵构为首的统治集团不肯北上抗敌,而偏安江南的逃跑主义行径,从而提出人必须有气节,活要活得有意义,死也要死得悲壮。

上海龙凤1314  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奠中《唐宋绝句名篇评析》:作者借歌颂视死如归的项羽,深刻讽刺了以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偷安,再不想北上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一二两句相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写得很有气势,不愧千秋佳句。三句写“至今思项羽”,特用“至今”二字暗喻当时,四句进一步写出“思”念项羽的主要内容是“不肯过江东”。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格调刚健清新,寓意深长,为后人传诵。

上海龙凤1314  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中玉《唐宋诗》:李清照的词,以儿女情长著称,这首小诗却充满风云之气。诗中借项羽不肯南渡的悲壮气概,对惟知苟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作了辛辣的讽刺和抨击。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啸天说诗》:作者对项羽的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做出高度评价,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与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全诗短短二十个字,一气呵成,连用三个典故而令人不觉,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定广《中国诗词名篇赏析》:李清照的这首小诗篇幅虽小,但所蕴含的道理与情感却是十分深刻、沉甸的。诗起笔雄杰,有丈夫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强调人活着应当做人中俊杰,即便死了也要为鬼界之雄,道出诗人内心对英雄的崇拜与向往,崇尚建功立业,绝不苟活的人生取向。这首诗歌颂的对象是历史英雄项羽,诗人接着高度评价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凌然气概,与杜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假设大异其趣。婉约词人李清照肯定的是视死如归的那个项羽,所以才引起她的由衷赞美。当然,李清照是在目睹南宋遭受金人侵凌、节节败退的现实下写就此诗的,那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所以,诗的现实针对性很强,富有激励人心的强烈效果。

  后世影响

  《夏日绝句》是历代传诵、家喻户晓的名篇。其中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成语,喻指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常用于赞美英雄或烈士,也是仁人志士砥砺节操的宝贵箴言。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李格非女,赵明诚妻。幼有才藻,为晁补之所称赏。早年生活优裕,与明诚搜集书画金石甚多。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卒,境遇孤苦。其词清丽婉约,颇具情致。诗作留存不多。著作已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校注》。

【《夏日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赏析11-18

《夏日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10-22

《夏日绝句》的原文翻译及赏析06-15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11-15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01-04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12-21

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11-30

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09-09

《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