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2-11-21 16:53:38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成语的故事集合15篇

成语的故事1

  战国的时候,秦国想要统一整个天下,就常常去攻打吞并别的小国。

成语的故事集合15篇

  其中有一个小国家叫韩国,韩王很害怕秦国会来攻打他们,就想要把一块土地送给秦国,向秦国称臣,这件事被楚国的国王楚王知道了,就派了一个叫做苏秦的人去劝韩王千万不可以这么做!苏秦到了韩国,就对韩王说:“大王,你们国家虽然小,但是资源丰富、武器也很精良,还有那么多的勇士,为什么要送地给秦国,当秦国的附属国呢?”韩王犹豫地说:“秦国那么强大,我们送一块地给他,让他们高兴一下,就不会来打我们了啊!”苏秦摇着头说:“您现在送一块地给秦国,以后,他会再跟你要其它的土地,你有多少土地可以送呀?等你送不出来的时候,秦国一样会来打你们的!”韩王:“可是…”苏秦:“别可是了,有句俗话说:宁可做鸡口,不愿作牛后。鸡的嘴巴虽然很小,但是可以吃东西,牛的屁股虽然很大,一点东西也不能吃,只能大便!您现在连抵抗都没有,就把国家的土地送给秦国,让自己去向秦国称臣,这不是和牛屁股一样吗?”

上海龙凤1314  韩王听了苏秦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你说的对!我情愿作韩国这个小国家的国王,也不要去做秦国这个大国家的臣子!我不送地给秦国了!”

成语的故事2

  【释义】木制的牛马形体、可行走的运输器具。

上海龙凤1314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阵,由于交通不便,诸葛亮便命人在葫芦谷中秘密制造木牛流马。但这项工作只有马岱一人知道。一天,长史杨仪来报告:“米粮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怎么办呢?”

上海龙凤1314  诸葛亮说:“我已经虑谋多时,此时正令人制造木牛流马。牛马皆不饮水食料,可以昼夜搬运。”

上海龙凤1314  众人皆惊道:“自古及今,未闻有木牛流马的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

上海龙凤1314  诸葛亮这才把木牛流马的做法告诉大家,众人皆惊,说:“丞相真神人也。”

  木牛流马造成之后,由右将军高翔,带着1000名运输兵。驱使这群木牛流马到剑阁搬运粮食,往来不绝。

上海龙凤1314  司马懿大为惊恐,便派张虎、乐琳二将,率领500名精兵,伪装成蜀汉军,埋伏在小路上,等这些木牛流马运输队走尽之后,在它尾队上抢了三五匹牛马回来,照样儿也做一批。不过半月的工夫,造出了2000多匹,同样的能行走。司马懿大喜,便命镇远将军岑威,领兵l000多人,驾着这木牛流马到陇西搬运粮草。

上海龙凤1314  诸葛亮知道后大笑说:“我正要他抢去,我不过损失几匹牛马,不久我可得到更多的资助。”

  原来诸葛亮已料定司马懿会照样儿制造。又听到魏军果然利用木牛流马到陇西运粮,当即派出大将王平,领兵1000名,也扮作魏军,伪装成巡粮兵,混入他们的运输队,把护粮的兵将,杀得四处逃跑,赶着木牛流马回来,并且告之王平,牛马舌头安置着机关,扭转过来,就不能动了,扭转过去,又能行走。魏军是不知道这个机关的,他们追兵追到时,王平便将牛马舌头一扭转,撤军而退。魏军想赶牛马回去,谁知牛马却不能转动,拉又拉不走,扛又扛不动,干瞪眼看着。等到蜀汉援军一到达,魏军便落荒而逃。蜀军把木牛马舌头一扭转,又活动起来,把魏粮全部运回蜀汉大本营。

成语的故事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能不能与一本好书交朋友呢?我的回答是能!因为,我觉得,没有书,生活将会变得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上海龙凤1314  那么,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好朋友,它就是《成语故事》。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成语故事》,是因为这本书帮助过我解决难题。说来话长:有一次,爸爸想要考考我,便问我毛遂自荐的意思与由来。我正暗自烦恼,因为那时,我对成语不是很精通,骤然间,我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成语故事》里会不会有毛遂自荐的意思与由来呢?想到这,我急忙从书橱里拿出《成语故事》,翻到目录,终于找到了毛遂自荐的标题,于是,我翻到相应的页数,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胸有成竹地走到爸爸面前,将毛遂自荐的意思与由来照着书上所写,复述了一遍。话音刚落,爸爸便竖起大拇指,面带微笑地点点头说:嗯,答得很好!

上海龙凤1314  就这样,我迷上了成语,之后,《成语故事》里很多成语的意思与由来,我都略知一二。《成语故事》这本书就像一条船,载着我在成语的海洋里荡漾;它又像我们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教我学成语;它更像一把金钥匙,替我打开成语世界的大门。

上海龙凤1314  《成语故事》不愧是我的好朋友!

成语的故事4

上海龙凤1314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啦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啦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啦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啦胶西王国相。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恨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啦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lí)、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啦。”

  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啦!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急功近利的意思是:急于谋求眼前的功利

成语的故事5

  不蔓不枝的读音

上海龙凤1314  bù màn bù zhī

  不蔓不枝的释义

  蔓:蔓延;枝:生枝节。原指莲茎不蔓延也不分枝。

  不蔓不枝的语出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直外;不蔓不枝。”

  不蔓不枝的近义词

上海龙凤1314  珠圆玉润^|^一气呵成^|^文从字顺

  不蔓不枝的反义词

  拖泥带水^|^节外生枝^|^画蛇添足

  不蔓不枝的用法

  比喻说话作文简洁流畅。一般作谓语、定语。

  不蔓不枝的结构

  联合式。

  不蔓不枝的例句

上海龙凤1314  他把事情经过娓娓道来;~;大家听得很明白。

  不蔓不枝的成语故事

  水中、陆地的花儿,可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因为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没有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并不妖艳,中间通透,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不蔓不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而不能拿在手里玩弄。

成语的故事6

  负重致远

  “负重致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能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处的目的地。下面来看看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上海龙凤1314  东汉末,襄阳大名士庞德公有个很有才学的侄儿,名叫庞统。那时候,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和庞统也成了好朋友。庞德公非常赞赏他俩的才能,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在庞德公的眼中,他俩都是当世俊杰。

上海龙凤1314  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庞统送葬到吴郡。吴郡很多文人早就听说庞统的名声,所以等他将要西归南郡去的时候,大家都去看望他。连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陆绩、顾劭Ghdo)、全琮等也去了。

上海龙凤1314  大家在昌门聚会话别,谈古论今,非常欢畅。谈论间,众名士请庞统评论一下在座人员。

上海龙凤1314  庞统先评江东著名学者陆绩,他说:“陆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动但脚力强劲的马,有超逸的才能。”众名士听了,都说他评到了点上。接着,庞统又评顾劭。他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得很慢的耐劳的牛,但能够背负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有人请他评评自己,他颇为自负地说:“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我还是可以胜任的。”

成语的故事7

  史鱼尸谏

上海龙凤1314  史鱼是谁?史鱼,也称史鳅,字子鱼,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以正直敢谏而著名。

  春秋时期卫国有位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名字叫蘧(qú)伯玉(约公元前585—公元前484),这样的好干部即使现在,没有机会的话也很难说是否会重用,更不用说当时的卫灵公。

  卫灵公委以重任的是一位作风很不正派的名叫弥子瑕的。无论史鱼如何进谏,让卫灵公不要重用弥子瑕这种群众基础差,无德无才只会拍马溜须的人时,卫灵公就是不采纳他的意见。

  后来,史鱼得了重病,奄奄一息,将要去世前,将儿子唤了过来,嘱咐他说:“我在卫朝做官,却不能够进荐贤德的蘧伯玉而劝退弥子瑕,是我身为臣子却没有能够扶正君王的过失啊!生前无法正君,那么死了也无以成礼。我死后,你将我的尸体放在窗下,这样对我就算完成丧礼了”。

  史鱼的儿子听了,不敢不从父命,于是在史鱼去世后,便将尸体移放在窗下。

上海龙凤1314  卫灵公前来吊丧时,见到大臣史鱼的尸体,竟然被放置在窗下,如此轻慢不敬,因而责问史鱼的儿子。史鱼的儿子于是将史鱼生前的遗命告诉了卫灵公。

上海龙凤1314  卫灵公听后很惊愕,脸色都变了,说道:“这是我的过失啊!”于是马上让史鱼的儿子,将史鱼的尸体按礼仪安放妥当,回去后,便重用了蘧伯玉,接着又辞退了弥子瑕并疏远他。

  自食其力

  从前有个人穷得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每天在街头流浪,吃不饱,穿不暖,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

上海龙凤1314  由于没有谋生的手段,所以每天只有靠在城里乞讨度日,生活十分困窘。

上海龙凤1314  那时的城市不大,他天天走的都是那几条街巷,讨的总是那几户人家的饭。

上海龙凤1314  开始,人们出于一种同情心,还给他一点残羹剩饭,时间长了,人们就觉得他来的次数太多了,令人生厌,于是谁都不愿意再给他食物了。

  他还经常遭受一些人的冷眼和侮辱,大家都笑他是一个寄生虫。

上海龙凤1314  恰在此时,有个收废品的老人因为活太多,忙不过来,需要找一个帮手。

  这个乞丐便主动找上门去,请求给这个收废品的老人打打杂工,以此换取一日三餐。

上海龙凤1314  因为这样,他就再也不用沿街乞讨,晚上也不必漂泊流浪。

上海龙凤1314  于是他每天白天和老人一起去收废品,学习哪些可以收,哪些不能收,然后帮忙挑担子;晚上回来跟老人学习如何把这些废品分类,哪些可以再卖钱,哪些还可以再利用。

上海龙凤1314  安定的生活使他的日子变得充实起来,干活也格外卖力。

上海龙凤1314  这时,又有人在一旁取笑他了:“收废品本来就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而你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就去给老人打杂当下手,帮他挑担子,这不是你的莫大耻辱吗?我看你还不如像以前一样乞讨,不用费这么大的力气也能混口饭吃。”

  这个昔日的乞丐平静地回答:“依我看,天下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寄生虫,什么也不干,靠乞讨度日。

  过去,我为了活命,连讨饭都不感到羞耻,如今能帮收废品的干活,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这又怎么能说是耻辱呢?”

  这个人的生活态度是正确的,如果像寄生虫一样地生活,不劳而获才是耻辱的。

  只要是靠劳动来养活自己,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自食其力。

成语的故事8

上海龙凤1314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成语的故事9

  【舍本逐末的意思

  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

  【舍本逐末的故事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

上海龙凤1314  有天,齐襄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这位使者没有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愉悦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行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

上海龙凤1314  使者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漂亮的:那雕梁画栋的梳妆楼,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那巍峨秀丽的丛台他听人描述过很多次,可就是没有见过。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游览游览邯郸,饱饱眼福。

上海龙凤1314  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当齐王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严正气,满脸的慈祥。

  齐王使者以礼拜见之后,便把随身带来的齐王亲笔信呈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的,那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对齐王使者说: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

上海龙凤1314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又问:老百姓们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

  也很好。齐王使者答。

上海龙凤1314  齐王使者回答完问话,心里感觉很异样。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么,便直接问出来:尊敬的`威后,我奉我国大王的旨意,专程向您来问安。照说,您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您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您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放在了后面呢?

  赵威后笑着说: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之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们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上海龙凤1314  齐王使者更是一脸迷茫,问:您有什么道理?可否详述?

  赵威后慢条斯理地解释说: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老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假如没有老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这齐王使者哑口无言了。

  召见一结束,齐王使者,一没有去观光那雕梁画柱的梳妆楼,二没有去踏看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也没有去游览那巍峨的丛台和热闹的市桥,便直接回齐国去了。

上海龙凤1314  在归国的路上,齐王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回。他觉得,赵威后那舍本逐末的话语,比什么礼品都贵重,都沉重

上海龙凤1314  《战国策·齐策四》

  【舍本逐末造句】

上海龙凤1314  写文章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内容,那是舍本逐末。

上海龙凤1314  【妙语点拨】大儒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在古代社会,赵威后抱有民贵君轻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无愧于贤德的美誉。

  【近义】本末倒置

  【反义】追本穷源

成语的故事10

  【成语】鹿死谁手

  【拼音】lu sǐ shui shǒu

  【解释】鹿:猎取的对象,比喻争夺的政权。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近义词】龙争虎斗、明争暗斗

上海龙凤1314  【相反词】和衷共济、和平共处

  【成语典故】东晋时代,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有一天,他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高祖(刘邦),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太祖(曹操),从三王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石勒听后笑着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过分了。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决雌雄,较量高下,未知鹿死谁手?

成语的故事11

  【成语】与虎谋皮

  【拼音】yǔ hǔ mou pi

  【释义】与老虎商量,要谋取它的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一定不能成功。现多用来形容跟恶人商量,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

  【出处】《太平御览》卷二○八引《符子》: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

  【近义词】海中捞月、枉费心机、水中捞月

  【反义词】行之有效、立竿见影

  【故事】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丘明回答: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精美的饭食。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全逃到山林里去了。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二者有何不同?

成语的故事12

  精诚所至

上海龙凤1314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上海龙凤1314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上海龙凤1314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成语的故事13

  古文版:

  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画蛇添足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

上海龙凤1314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上海龙凤1314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上海龙凤1314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上海龙凤1314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现代文版: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员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

上海龙凤1314  突然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上海龙凤1314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又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他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上海龙凤1314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上海龙凤1314  那一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成语的故事14

  【成语】狗尾续貂

上海龙凤1314  【读音】gǒu wěi xu diāo

  【释义】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上海龙凤1314  【出自】《晋书;赵王伦传》: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lsquo;貂不足,狗尾续。rsquo;

  【近义词】佛头着粪、鱼目混珠

  【反义词】凤头豹尾、抛砖引玉

  【成语典故】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个儿子),与一个名叫张林的大臣密谋策划,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由于是靠这种手段当上相国,司马伦整日忧心忡忡,害怕众人不服。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甚至连听差的奴役也给以爵位。像皇帝左右的侍中、散骑、常侍等一等高管,在当时的宫廷人事编制中一般只有4人,可司马伦当皇帝时竟达近百人。真是官职泛滥成灾!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凡宫内高级官员的官服,都是统一式样。如帽子上都插着貂尾做装饰。不同官职,插的位置也有区别。侍中插在左边,常侍插在右边。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后来,人们用狗尾续貂来比喻以坏续好,美丑不相称。多用来形象地揭示妄续他人文学作品,也有时用来表示自谦之意。清代蒲松龄的《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里也有这个典故:庇舆盖中,仍添昼行之锦;从缙绅后,张惭尾续之貂。

成语的故事15

  画蛇添足

  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画蛇添足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

上海龙凤1314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的成语03-06

成语的故事11-17

寓言故事的成语和成语故事的成语11-12

成语的故事06-15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06-07

寓言故事成语与历史故事成语的区别12-05

成语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03-06

历史故事的成语06-12

超短成语的故事03-26

成语小故事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