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1314

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2-11-21 15:27:25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成语的故事(合集15篇)

成语的故事1

  史鱼尸谏

成语的故事(合集15篇)

上海龙凤1314  史鱼是谁?史鱼,也称史鳅,字子鱼,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以正直敢谏而著名。

  春秋时期卫国有位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名字叫蘧(qú)伯玉(约公元前585—公元前484),这样的好干部即使现在,没有机会的话也很难说是否会重用,更不用说当时的卫灵公。

上海龙凤1314  卫灵公委以重任的是一位作风很不正派的名叫弥子瑕的。无论史鱼如何进谏,让卫灵公不要重用弥子瑕这种群众基础差,无德无才只会拍马溜须的人时,卫灵公就是不采纳他的意见。

上海龙凤1314  后来,史鱼得了重病,奄奄一息,将要去世前,将儿子唤了过来,嘱咐他说:“我在卫朝做官,却不能够进荐贤德的蘧伯玉而劝退弥子瑕,是我身为臣子却没有能够扶正君王的过失啊!生前无法正君,那么死了也无以成礼。我死后,你将我的尸体放在窗下,这样对我就算完成丧礼了”。

  史鱼的儿子听了,不敢不从父命,于是在史鱼去世后,便将尸体移放在窗下。

  卫灵公前来吊丧时,见到大臣史鱼的尸体,竟然被放置在窗下,如此轻慢不敬,因而责问史鱼的儿子。史鱼的儿子于是将史鱼生前的遗命告诉了卫灵公。

上海龙凤1314  卫灵公听后很惊愕,脸色都变了,说道:“这是我的过失啊!”于是马上让史鱼的儿子,将史鱼的尸体按礼仪安放妥当,回去后,便重用了蘧伯玉,接着又辞退了弥子瑕并疏远他。

  自食其力

  从前有个人穷得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每天在街头流浪,吃不饱,穿不暖,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

  由于没有谋生的手段,所以每天只有靠在城里乞讨度日,生活十分困窘。

  那时的城市不大,他天天走的都是那几条街巷,讨的总是那几户人家的饭。

  开始,人们出于一种同情心,还给他一点残羹剩饭,时间长了,人们就觉得他来的次数太多了,令人生厌,于是谁都不愿意再给他食物了。

  他还经常遭受一些人的冷眼和侮辱,大家都笑他是一个寄生虫。

上海龙凤1314  恰在此时,有个收废品的老人因为活太多,忙不过来,需要找一个帮手。

上海龙凤1314  这个乞丐便主动找上门去,请求给这个收废品的老人打打杂工,以此换取一日三餐。

  因为这样,他就再也不用沿街乞讨,晚上也不必漂泊流浪。

  于是他每天白天和老人一起去收废品,学习哪些可以收,哪些不能收,然后帮忙挑担子;晚上回来跟老人学习如何把这些废品分类,哪些可以再卖钱,哪些还可以再利用。

  安定的生活使他的日子变得充实起来,干活也格外卖力。

  这时,又有人在一旁取笑他了:“收废品本来就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而你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就去给老人打杂当下手,帮他挑担子,这不是你的莫大耻辱吗?我看你还不如像以前一样乞讨,不用费这么大的力气也能混口饭吃。”

  这个昔日的乞丐平静地回答:“依我看,天下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寄生虫,什么也不干,靠乞讨度日。

  过去,我为了活命,连讨饭都不感到羞耻,如今能帮收废品的干活,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这又怎么能说是耻辱呢?”

  这个人的生活态度是正确的,如果像寄生虫一样地生活,不劳而获才是耻辱的。

上海龙凤1314  只要是靠劳动来养活自己,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自食其力。

成语的故事2

  【天天悦读】

上海龙凤1314  战国时期,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伐韩国。不几天,秦国便攻占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泌阳县),断绝了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北)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臣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然而,没过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了。这是因为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便又派白起去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详见纸上谈兵小节)去应战,结果吃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后来,差一点儿还打进赵国的都城邯郸呢。

上海龙凤1314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利令智昏的意思上海龙凤1314】形容因贪图私利,使人头脑发昏,甚至失去理智,不辨是非。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志不清楚。

上海龙凤1314  【利令智昏造句】他见钱眼开,利令智昏,如今被绳之于法,实在是大快人心。

上海龙凤1314  【妙语点拨】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上海龙凤1314  【近义】见利忘义、利欲熏心

成语的故事3

上海龙凤1314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有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的故事4

  成语释义:

上海龙凤1314  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的品质能力的好坏。貌:容貌。

  来源追溯:

上海龙凤1314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故事链接:

上海龙凤1314  孔子有很多弟子。其中一人叫宰予,能说会道,利口善辩,孔子一开始很喜欢他。但是时间长了,宰予就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 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后来,宰予凭借口才,当了齐国的大夫,与人密谋造反,被杀掉了。

上海龙凤1314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子羽,相貌很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拜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着他的名字。

上海龙凤1314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学以致用:

上海龙凤1314  古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同样也是不可取的。相比起外表美而言,心灵美其实显得更为重要。

成语的故事5

  【迎刃而解的故事

  杜预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曹魏尚书仆射杜畿之孙,幽州刺史杜恕之子。杜预学问广博,通晓历代兴亡成败之理,常道:立德,我难以达到;立功立言,我有可能达到。最初,其父与司马懿不和,结果被关在监牢中死去,杜预久久不能入仕。

  司马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承袭其父兄之位,杜预娶了司马昭之妹高陆公主为妻,被任为尚书郎,继承其祖父的爵位丰乐亭侯。在职四年后,进入司马昭的相府中担任军事幕僚,参与了曹魏灭蜀的军事行动,因功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曾经做过镇南大将军、荆州总督等高官。

  他做镇南大将军的时候,曾带兵攻打吴国,不到十天就占领了吴国的许多重要城池。他觉得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差,就率兵趁胜追击。

  正在此时,有人认为吴国实力雄厚,就出来劝阻他:吴国建国多年了,国力积蓄得很厚实,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打跨。现在又是夏季,天气炎热,我们晋国的士兵从小就生活在北方,对南方的气候条件很不适应,与他们作战对我们很不利。我劝你还是趁早收兵,等夏天过去天气凉爽后,再考虑攻打吴国吧。

上海龙凤1314  杜预听他说完后,考虑了一会儿,说: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意思是说,现在我军连胜数仗,士气非常旺盛。而吴国则连败数仗,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落。我们这种士气旺盛的军队,去打败那些士气低落的军队,其形势就如同用锋利的刀子劈竹子一样,只要把竹子的前几节劈开了,后面的几节,将刀放在竹子中,就会一下子破开。我们只要乘胜追击,一定会扩大战果,彻底打跨吴国。

上海龙凤1314  于是,杜预就带领晋军大举进攻,结果真如他所说,很快就把吴国灭掉了,从而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杜预还朝,被封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九千六百户。武帝仍命杜预镇守江南,杜预在这里兴修水利,兴办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杜父。杜预虽然公务繁忙,但无论在朝中为官,还是担任将帅,都不忘记治学,他撰写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著述,是当时《左传》研究的集大成者。

  《晋书·杜预传》

  【迎刃而解的意思

  把竹子劈开口,下面的一段竹子就迎着刀刃裂开了。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活学活用】只要这位教士到场,任你事情如何棘手,亦无不迎刃而解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上海龙凤1314  【妙语点拨】杜预乘胜追击灭吴的史实启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相信自己。只有坚定信心,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再者,杜预虽然生长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种只知贪图享乐的纨袴子弟,而是从小就博览群书,勤于著述,为日后立业报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人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是贫困还是富有,但却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学习知识与才艺,常怀律己之心,把握自己的未来。记住:未来如何决定全在自己,其他人不过是从旁提供意见和帮助。

  【迎刃而解的近义词

  势不可当

  【迎刃而解的反义词

  强弩之末

成语的故事6

  【成语】下里巴人

  【注音】xia lǐ bā ren

  【解释】下里:乡里;巴人:巴蜀的人民。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上海龙凤1314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来源故事】

上海龙凤1314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有主见的文官,从不随声附和别人的主张。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啊?为什么有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一般人当然不会理解了,我的情况正是这样的啊!楚王听了宋玉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成语的故事7

  上个星期五下午,我们304班举行了讲成语故事比赛,班上共有20位同学参赛。为体现公平,贺老师特地请来了方何文浩、沈博、李博、陈奕萌的妈妈来当评委。

上海龙凤1314  首先,小主持人章文昊走上讲台,给我们介绍了比赛目的和评分细则。当章文昊说:“有请一号选手吴卓凡上台,二号选手阮铭轩准备。”同学们就依次上台将自己精心准备好的故事讲了出来。有的讲得很流利,还加了自编的动作;有的讲得结结巴巴,紧张得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了。

上海龙凤1314  终于到我了,我紧张地走上讲台,敬了个队礼,大声说道:“敬爱的老师、家长们,亲爱的同学们,我今天要讲的故事是《磨杵成针》。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讲的时候,由于紧张,我停顿了几次。讲完了,我又敬了个队礼,长吁一口气,轻松地走下台,坐到座位上,等主持人报我的成绩。当听到自己只得了8。925分时,我心里很失望……

  经过两节课的激烈比赛和那些妈妈评委们的公正评分,比赛结果很快出来了。贺老师即时公布了获奖的等次。当我听到张婷婷二等奖时,心里特别开心,觉得这几天的努力没有白费。

成语的故事8

  【成语】讳疾忌医

上海龙凤1314  【拼音】hui ji ji yī

  【解释】讳:忌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

上海龙凤1314  【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译文】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成语的故事9

  妄自尊大

上海龙凤1314  马援,字文渊,茂陵人。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称光武帝。当时,政权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凭借自己的军队,各霸一方,各自为政。在各路豪强中,公孙述最为强大,他在成都称帝。为此,在陇西一带称霸的隗嚣,派了马援去公孙述处探探情况,以商讨如何能长期地割据一方。马援在隗嚣手下,是个很受器重的将才,他接受使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为公孙述是他的同乡,早年又很熟悉,所以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叙日说故。然而事出意外,公孙述听说马援要见他,竟摆出了皇帝的架势,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许多侍卫站在阶前,要马援以见帝王之礼去见他,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接着,公孙述又以皇帝的名义,给马援封官,赐马援官眼。对此,马援当然很不愉快,他对手下的人说:“现在天下还在各豪强手中争夺,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如此大讲排场,自以为强大,有才干的人能留在此与他共同建立功业吗?”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眺,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东方(洛阳)的光武帝那里去寻找出路。”后来,马援投靠了光武帝刘秀,在光武帝手下当了一位大将,竭尽全力,帮助光武帝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

  【释读】妄:过分地;尊:高贵。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

成语的故事10

  成语名称:老当益壮

  成语拼音:lǎo dāng yì zhuàng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老年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老:老年;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强壮。

  成语来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上海龙凤1314  成语造句:邹韬奋《抗战以来》:“在六七十岁的老前辈中,我们可以看到富有斗争精神、老当益壮的伙伴。”

  老当益壮的成语故事

  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来。这时恰好赶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几千头,粮食几万石。但是,他对富裕生活并不满足。他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意思了。”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老字开头的成语

  老来有喜 、 老龟刳肠 、老龟煮不 、 老骥伏枥 、老而不死 、 老牛舐犊 、老当益壮 、老马识途 、 老生常谈 、老妪能解

  包含有老字的成语

  老而不死 、 老骥伏枥 、 人老心不 、少壮不努 、无面目见 、 无颜见江、 老龟煮不 、老龟刳肠 、 老来有喜 、 老生常谭

成语的故事11

  【汉字】指鹿为马

  【拼音】zhǐ lù wéi mǎ

上海龙凤1314  【基本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贬义词

  【出处】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反义词】是非分明

  【成语故事】

  秦朝有一个大奸臣,名叫赵高。他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后来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下赵高。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死后,担任中车府令的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串通起来,并且威胁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由胡亥继位,称为秦二世。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

  后来,赵高又设计杀死了李斯。李斯死后,赵高官拜中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裁决。虽然赵高当了丞相,把朝中的一切大权都把持在手里,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篡权当皇帝。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上海龙凤1314  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了秦二世。他当着大臣们的面,用手指着鹿故意说:“这真是一匹好马呀!我特意把它献给陛下。”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这的确是一匹好马,陛下不信吗。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这是马不是鹿,不信可问问大臣们,它究竟是马还是鹿?”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大臣们都知道赵高为人阴险狠毒,许多人畏惧他的权势,明明知道赵高说的“马”是一只鹿,但是为了拍赵高的马屁,就顺着赵高说:“是呀,这的确是匹宝马啊!”

上海龙凤1314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上海龙凤1314  事后,赵高暗中对不承认是马的大臣加以迫害,将他们投入监狱。此后,大臣们对他更畏惧了。

  后来,就连秦二世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也产生了不满。坏事做尽的赵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二世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婴为秦王。

上海龙凤1314  秦王婴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

  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历史故事来的。

成语的故事12

  战国的时候,秦国想要统一整个天下,就常常去攻打吞并别的小国。

上海龙凤1314  其中有一个小国家叫韩国,韩王很害怕秦国会来攻打他们,就想要把一块土地送给秦国,向秦国称臣,这件事被楚国的国王楚王知道了,就派了一个叫做苏秦的人去劝韩王千万不可以这么做!苏秦到了韩国,就对韩王说:“大王,你们国家虽然小,但是资源丰富、武器也很精良,还有那么多的勇士,为什么要送地给秦国,当秦国的附属国呢?”韩王犹豫地说:“秦国那么强大,我们送一块地给他,让他们高兴一下,就不会来打我们了啊!”苏秦摇着头说:“您现在送一块地给秦国,以后,他会再跟你要其它的土地,你有多少土地可以送呀?等你送不出来的时候,秦国一样会来打你们的!”韩王:“可是…”苏秦:“别可是了,有句俗话说:宁可做鸡口,不愿作牛后。鸡的嘴巴虽然很小,但是可以吃东西,牛的屁股虽然很大,一点东西也不能吃,只能大便!您现在连抵抗都没有,就把国家的土地送给秦国,让自己去向秦国称臣,这不是和牛屁股一样吗?”

上海龙凤1314  韩王听了苏秦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你说的对!我情愿作韩国这个小国家的国王,也不要去做秦国这个大国家的臣子!我不送地给秦国了!”

成语的故事13

上海龙凤1314  刘因,是元朝初年的人。他非常聪敏,写了一手好文章,并且肯下功夫读书,著作有“静修集”和“四书集义精要”等著名的书。他幼年时父亲就死了,一向对母亲很孝顺;长大以后,曾在朝廷做右赞善大夫。后来因为母亲生病,才辞去官职,返回家乡侍奉母亲。不久,朝廷又叫他去做官,他却不愿意再去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放弃这个做官的机会呢?他回答说:“我的母亲已经九十岁了,就好象是㈱风中残烛﹞,朝不保夕,我怎么可以远行,去贪图那些荣华富贵呢?”

上海龙凤1314  这句“风中残烛”本来是比喻风中烧残的蜡烛,很容易熄灭的意思;一般人就用来形容老年人的衰竭,不久人世。例如,隔壁的老奶奶最近经常生病,犹如“风中残烛”。这句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切衰竭的事物,例如在商场上,可以这么说:“最近商场的景气不好,这家公司经常入不敷出,犹如“风中残烛”,不知还能维持多久?”另外,“风中残烛”也可以叫做“风前之烛”或者是“风烛残年”。

成语的故事14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上海龙凤1314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

成语的故事15

  【汉字书写】:量入为出

  【汉语注音】:liàng rù wéi chū

  【成语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卫觊传》:“武皇帝之时,后宫食不过一肉,衣不用绵绣,茵蓐不缘饰,器物无丹漆,用能平定天下,遗福子孙。此皆陛下之所亲览也。当今之务,宜君臣上下,并用筹策,计校府库,量人为出。”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开支。

  【量入为出的意思】:量:计量。根据收入的多少来确定开支的限度。

  【量入为出的近义词】:精打细算、量入制出、量入为用;

  【量入为出的反义词】:大手大脚、入不敷出;

  【量入为出的故事】

上海龙凤1314  公元200年,曹操计伐袁绍时派卫凯去巴蜀联络益州牧刘璋。因道路不通卫凯留在关中。关中本来很富,前几年战乱数十万关中人落荒而逃。局势安定后又返回故居。当地的将领招他们为士兵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卫凯感到地方势力强大以后会威胁到朝廷。他写信给曹操,建议加强关中的管理,削弱地方将领权力。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关中地区的局面便有所改观。

  公元227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后曹睿继位,史称魏明帝。明帝生性残暴,沉迷男欢女爱,并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卫凯对这种状况忧心忡忡。他上奏章给明帝说:如今战争没有结束,陛下若不居安思危,国家就会衰败,再也不能复兴起来了。奏章最后开诚布公地写道:“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君臣同心协力,出谋划策精确地计算国库的财力状况,并且根据收人情况来确定它的支出(即量入为出)。但是,明帝并没有采纳卫凯的意见,照样花天酒地。随着政权的日益腐朽,司马氏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到公元265年,司马炎终于代魏称帝,开始了西晋王朝的统治。

  【量入为出例句】

  西汉.戴圣《礼记.王制》:“冢辛(官名)制国用,必于岁之杪(末),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自今宜量人为出,裁省妄费,宁使有余,勿今不足。”

  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服务的态度五》:“我们要靠自己的收入,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仍然要严格遵守量入为出的原则。”

  【量入为出造句】

  快乐与金钱权势其实风马牛不相及,但放荡不羁的女性渴望得到的远不止是量入为出的小家庭。

  他们提出避免滥竽充数,规定供给标准,开源节流,提高生产力,量入为出等五项具体实施办法。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的成语03-06

成语的故事11-17

寓言故事的成语和成语故事的成语11-12

成语的故事06-15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06-07

寓言故事成语与历史故事成语的区别12-05

成语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03-06

成语故事07-23

成语小故事06-11

关于成语的故事11-05